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正是從依賴心理向獨立生存能力的過渡,因此初中教育尤為關鍵,特別是農村初中。在這個階段班主任應從學生的生活環境、心理特點及班務管理的實際出發,理解學生、關愛學生、真正作學生的朋友、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教育,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農村學生現狀

城市化的擴張、工業的興起使農民涌入城市謀職,生存的壓力使他們不得不將孩子拋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其他親友照看。因而,大多數初中學生,要么學生父母都出外打工,把學生留給學生的爺爺奶奶或親友,要么學生父母有一人出外打工,一人在家照看學生,要么學生是單親家庭。父母及親友也只能照顧學生的吃和穿,教育關心學生勝少,更談不上如何輔導學生的學習。

二、農村初中生心理特點

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小學時期,父母整天忙于農活,或出外打工掙錢,學生留給爺爺、奶奶管理已成普遍現象。農村學生已初步形成了獨立生存的能力。到了初中時期,其思維更具有獨立性與批判性,同時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及自我認知的態度體驗也得到了發展,依賴性逐漸減少,克服困難的毅力有所增強。但親情的缺失,使不少留守兒童表現出感情脆弱、焦慮自閉、性格孤僻、心理逆反、易激動走極端等異常心理。許多農村的孩子在他們整個成長時期,始終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情,感情變得自私而冷漠,多數孩子感覺不到被愛護。同時因生活環境的惡劣,還容易產生固執、偏激、孤獨及閉鎖心理等現象,容易在行動方面出現輕率或者優柔寡斷的情況。

三、農村初中班務管理策略

1.深入調查了解學生生活。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不盡相同,在家庭的影響下,脾氣、秉性各不相同,性格也千差萬別。只有了解他們家庭背景,才能走進每個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給予他們最好的幫助。每學期入學報名必須建立班級信息網絡。定期向家長溝通學生在校和家中的生活、學習、活動等情況,特別是留守兒童。

2.以身示范的批評教育。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要做到,教師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走進學生的心田,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教師要與學生坦誠相待,學生就愿意親而近之,可以毫無顧忌地提出自己不太成熟的建議,對教師的意見也十分樂意接受。

3.要尊重和關愛學生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而育人應該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職,愛學生是根本。農村中學生尤為重要。要充當好留守學生的“父母”。

4.對待每個學生要一視同仁。對待學生應當一視同仁,不能有所偏愛,學生在這方面也是看得非常重的。如果偏愛某個學生,那么其他學生就會有看法,心里會產生不滿情緒,對班主任布置的任務自然就會有抵觸情緒,進而有可能會導致師生關系惡化。所以作為班主任,對班上的學生,不管是成績好的,還是差的,聽話的,還是調皮搗蛋的;男生,還是女生等都必須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不能有所偏心。

5.用先進的事跡激勵學生。中學生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可塑性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據此,我常常用先進的事跡去激勵他們不斷進步。引導他們學英雄趕先進,積極向上。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6.要善于對學困生進行說服、教育。做好學困生的教育轉化工作是班主任能否帶好一個班的關鍵所在。當前學困生有三類:一是學習較差的。表現為無心向學,學習成績極差;二是思想品德較差的。表現為沾染上不良習氣、不遵守校規班紀,隨心所欲;三是“二合一”的雙差生。在十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筆者認為,學困生絕不是不可雕的朽木,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班主任要針對學困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使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才能收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7.密切家校交流。家訪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途徑。家訪是學校、家長、學生聯系的紐帶。由于農村家庭文化層次的特殊化,在家訪時應給家長交流一些現代教育觀念的機會,讓家長知道從哪些方面去教育孩子,怎樣教育孩子,并隨時與老師配合老師教育學生。

8.開展一些有益活動。農村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短缺資源,開展的集體活動相對較少,學生集體觀念比較淡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創造性地創設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集體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成長,使學生形成懂得尊愛他人,培養他們團結互助等優秀品質,從而增強集體觀念和凝聚力。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項細致的工作,無論在哪個環節都要體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特點,讓學生在學習、生活、實踐中,逐漸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