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所以神圣是因為它是培養人的事業,教師之所以偉大是因為這份事業需要奉獻。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句話概括性地說明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它關乎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學校教育肩負著這樣的歷史重任,班主任自然就是完成這一重要任務的主體。那么,怎樣才能當好班主任呢?根據我二十多年班主任的經歷和思考,我認為:有思想的教師才能當好班主任。

一、有思想的教師一定會注重師生雙方的自我教育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終在思考著怎樣才能對學生進行最有效的,以幫助他們不僅在求學階段乃至工作后一輩子都受用的教育?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怎樣才能實現這一教育目標?我曾經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在學校這個育人的地方,我們還缺什么教育?我們所缺的教育:一是教師自己對自己的教育;二是學生自己對自己的教育。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人師表,作為教師,我們自己做得怎么樣?在學校里,教師和學生已經習慣了教師教育學生這種模式。所以對學生來說,教師理應是他們的楷模。假如學生認為教師有些方面做得不夠好時,他們心里就很難繼續聽教師的說教,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目標就很難實現。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在其享譽全球的教育名著《教育過程》中說:“教師是教育過程中最直接的具有象征意義的人物,是學生可以視為榜樣并拿來同自己作比較的人物。”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說:“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因此一個教師首先要通過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修養才能承擔起教育學生的任務。

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一切教育都要通過學生的認可而落實。如果硬是要學生按教師的要求去做,那教育就不會有效果,因為它不持久。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必須化作學生的自覺行動。當一個學生知道自己教育自己的話,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才會真正起作用,他也才會成為一個對社會和人民有益的人。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寫著:“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教育的制高點是自我教育。教師的基本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自我教育因素與他人教育因素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沒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須通過受教育者的內化才能真正實現,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所謂“內化”,實際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一個學生只有當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變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諸實現的時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實現。

成人是一個不斷成長與進步的過程,是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養、完善自我品質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就意味著能做到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做到在真相永無人知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自尊品格,進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地,真正的實現學生的自尊、自強、自律、自立。

在和學生相處的日子里,我也從我的學生身上學到了好多東西,我在教育他們的同時也教育了我,提高了我。回顧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最大的體會是:優秀生是自己培養出來的。當然這里的培養包括老師對學生的培養,但正如上面所講: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學生通過老師的教育學會自己對自己的培養。(我們教室后面的標語就是“優秀生是自己培養出來的。”)

二、有思想的教師必然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學校教育就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學力基礎和健全的人格基礎,即就是培養高素質的學生。我們談高素質的學生時,并不回避考試成績,而事實上,當人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后,考試成績作為素質的組成部分,自然會水到渠成。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好多班主任都有過這樣的困惑:怎么我整天強調學習,為什么學生的成績就是不提高?也許這與學生學習不努力、教師教學不得法有關,但我認為這更與學生接受的思想教育有關。學生為什么而學習,他學習的動力在哪兒?這樣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這些正是我們做班主任的要幫助學生解決的首要問題。如果學生整天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而考試,他能有理想嗎?沒有理想,它能對自己提出較高要求嗎?如果稍遇挫折,他就會覺得前途渺茫,你說他能繼續安心學習嗎?解決這些問題就依賴班主任對學生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我認為重點是對學生進行成人成才教育。

中學階段是人生成長、成人、成才的關鍵階段,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對于學生,我一向主張:第一是要成人,然后才談得到成才。人生的理想是理想的生活,人生的意義是自己快樂同時讓他人因此而快樂!要樹立和實現這樣的人生觀是一個艱巨的工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一個學生不能成人,也是很難成才的。

所謂成人,就是首先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有愛心、懂事理、有思想、有責任心、不怕苦、肯實踐的身心健康的人。這是一個人的本質的東西,是人本、人品的教育。沒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一個人就失去了立足社會的基本條件。即便上了大學、受了高考教育也會成為一個畸形人才。某某名噪一時的少年大學生,大學畢業后適應不了社會當了和尚,某某名牌大學的大學生竟然在公園給動物身上倒硫酸,還有馬加爵,藥家鑫,林森浩等案件就是很好的明證。一言以蔽之,讓學生成人,就是首先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能適應社會的人,一個受社會認可的人。我們的學生可以一生默默無聞,但絕不可因為自己的存在去危害社會。學生教育首先是人品教育,也就是德育。有德無才合格品,無德無才是廢品,無德有才危險品,有德有才是精品。這幾句話是成人和成才兩者關系的典型概括。

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便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要幫助每一個學生先成人,要讓學生知道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我給學生舉了一個發生在縣城街頭的事情:有個清潔工把自己所管轄的區域掃得干干凈凈,人人都說他工作負責。但在一個早晨當我進行晨跑時,卻發現他把垃圾掃到下水道口并在那兒使勁地掃來掃去,一開始,我還以為那兒不易掃凈,原來他正把一些塵土和小垃圾從下水道口漏下去。你能說他工作不認真嗎?但這樣的工作認真我們要嗎?

三、有思想的教師會利用班會解決好學生中存在的問題

我認為,作為班主任應該就高中三年自己要對學生進行的教育作整體安排,也就是說班務管理在服從大目標的前提下,要有階段工作的側重點。在高一,我們主要抓的是學生的人生觀教育,幫助學生實現從少年向青年的過渡,盡快適應高中階段學習要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搞好初高中的銜接,學好基礎知識,邁好高中第一步;比如在九月入學后就對學生進行為期兩天的專題培訓,幫助他們“邁好高中第一步”。在高中二年級,則注重學生的理想教育,要求同學們樹立遠大理想,確立自己的高考目標,并通過自身的努力而實現;高二一開始我們召開班會,讓每位學生說出“我的高考目標”。高三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并注意應試技巧的訓練。因為學生要面臨高考,能否正常發揮,關鍵要看學生的心理素質,而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與他們的責任感有密切關系。我曾告訴學生,高考應該看作是學生人生第一次為自己負責任的時候,雖然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不可少,但只有我們自己為自己的前途負起責任,一切問題都容易解決。我們可以把上面的話概括為:高一樹立人生遠目標,高二確立高考近目標,高三遠近目標相結合,遠目標讓人志存高遠,近目標讓人腳踏實地。

班會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陣地,擔任班主任多年來,我非常重視每周一次的班會,我根據班情學情教情以及這個階段學生應該注意的問題,選好主題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為此,我選了一些有說服力的真實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我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選用的文章有:凡事都有例外、一切皆有可能、優秀是一種習慣、我等了十八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火車曾比馬車慢、細節決定成敗、殺雞要用牛刀、心態決定一切等。比如在給學生講細節決定成敗時,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1485年的冬季,在古老的英格蘭的荒原上,英格蘭的王室查理三世與蘭加斯特家族的亨利伯爵進行了一場殊死的戰役。正當查理三世勝利在望的時候,忽然,他的戰馬一個趔趄,查理三世跌翻在地,眾官兵以為統帥陣亡,紛紛放下武器。結果,亨利伯爵趁機反撲,生取了查理的首級,推翻了王室的統治。原來,馬夫在檢查戰馬的時候,發現馬掌上少了一枚鐵釘,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鐵釘,就草草將就過去。誰知,在緊要關頭,這少了一枚鐵釘的馬掌偏偏松了、掉了,于是戰役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機。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少了一枚鐵釘,掉了一只馬掌;掉了一只馬掌,瘸了一匹戰馬;瘸了一匹戰馬,敗了一次戰役;敗了一次戰役,丟了一個國家。我提醒學生:在學習中,每當出現“將就”、“無所謂”、“差不多”等念頭時,問問自己:我少了一枚鐵釘嗎?

班主任是學校對學生實施教育的主體。班主任工作既要著眼于宏觀也要著手于微觀,是一件既繁瑣又細致的工作。我們必須抱著審慎的態度,以高度的責任感,用心做好班主任工作,這就需要我們多學習、多總結、多反思,盡早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提高育人質量。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這是一古老的哲學話題。世界上雖然沒有相同的兩位教師,但肯定會有這樣兩類教師:一類是充滿思想的,一類是成為思想的奴隸的。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名有思想的班主任,是我們共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