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是 管理的最高境界
作者:陜西省山陽縣職業教育中心 韋文鵬
發布時間:2016-09-26 14:45: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校的主體、客體都是人,人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學校管理必須具有針對性、包容性和靈活性。它在宏觀上追求統一,在微觀上實現各盡所能。殘缺是管理者必須面對的,殘缺美是管理的一種境界——水至清則無魚。管理的重心在于培育組織的自我凈化能力,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而是殘缺中的和諧。
學校作為一個個體的集合,就如同一棵大樹,不同的鳥兒聚在其中,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生態環境。要保持這個生態環境的平衡與發展,絕非是簡單的事,所以說有效的管理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應當有針對性、包容性和靈活性。否則,管理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一、水至清則無魚
在日本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家動物園,有位飼養員特別愛干凈,對動物也特別有愛心,每天都把小動物的小屋打掃得干干凈凈。結果,動物們在干凈舒適的環境里,開始慢慢萎靡不振了,有的厭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去。原因是什么?后來,通過觀察發現,那些動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有的喜歡聞到混濁的氣味,有的看到自己的糞便反而感到安全。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須針對組織內個體的需求,包容個體的差異性,并在此基礎上靈活應對。如果管理者無視個體的差異,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完美統一,那么這個組織就會因為抹殺了個體的個性,而導致組織的解體或僵死。
學校作為一個組織的類型,具有其他任何組織無法比擬的獨特性,從事的是育人工作、對象是活生生的千差萬別的未成年人,需要千差萬別的教育。而另一方面工作的主體——教師,也是由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地位、不同生活經歷和習慣的人組成的,社會的混合性、庸俗性、復雜性,不可避免的同時被包容其中,構成了這個復雜的組織環境,可以想象,在這個環境里,祈求一個稱心如意的狀態,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幾乎是異想天開。
俗話說得好,水至清則無魚。魚缸里的水雖然清澈見底,但生長在其中的魚長不大、活不長,江河的水雖然混濁,卻能夠容納更多更大的魚。從管理學原理來看,在方方面面都留有余地,反而順理成章,和諧有序。若是想要魚多一點,水不妨渾一點;想圖快一點,不妨慢一點;想求好一點,不妨差一點。這或許就是殘缺美在管理實踐中的表現吧。
二、管理的重點在于培育組織的自我凈化能力
組織內部個體的差異性、整體的不完整性是客觀存在的。管理的有效性恰恰體現在通過管理,使組織具備自我凈化、自我改善的功能。
我的老家門前有一條小河,小時候每天上學我都要和這條河一起走三里多遠,是它陪伴我讀完小學和初中。使我不解的是,每天河兩岸的人都把家里的各式物件拿到河里洗刷,使河水變得混濁不堪,每當看到此景,我心中都有一種莫名的憂傷,便獨自默默回家,可等到第二天早上去上學時,卻驚奇地發現,混濁的水不見了,河水依然是那樣的清澈見底。幼年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其中的緣由,后來上了大學自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河水是活的,具有自我凈化能力,不能因為眼前的混濁,就否定它的價值。
假如把一個健康的學校組織比作一條河的話,管理者的職責不在于花更多的精力清除不良因素,而是任其適當存在,管理者的重點是培育學校的自我凈化能力。
在培育組織自我凈化能力的過程中,管理者首先應該承認并學會欣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學校組織的功能之一就是包容所有教職員工及全體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并將其整合成一種向心力。如能力差異上,能力強的教師恰恰在能力較弱的教師那里獲得自信感,而能力差的教師又以能力強的教師為榮耀,并從中獲得安全感。雙方的差異性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一種彼此依賴和滿足的關系。很多管理者都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一個組織內部的優秀人才越多越好。事實上,優秀人才的負面效果往往使組織更加僵化、更傾向于爭斗和本位主義。一般認為,非優秀人才反而能起到中和作用。管理者應學會巧妙利用成員之間的差異性,讓組織進入一個有序磨合的狀態。
有這樣一幅著名的漫畫,題目上寫道:“若能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你就是生活中的強者。”在任何一個組織內部,都難免會良莠不齊,存在素質不良的人員,也會有難纏的人,如果把他們當成倉庫里的爛蘋果一樣,挑出來、扔出去的話,一切都顯得非常簡單。問題是,人際關系的復雜性遠遠不能等同于挑出爛蘋果那么簡單,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倒不如換一種思維方式,發掘“絆腳石”人員的長處,使其成為“墊腳石”。
三、欣賞殘缺的美
管理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一門綜合藝術。其實,再落后的人,也有被尊重的渴望,也有發揮自己潛能的意識。問題在于如何發現他、改變他。有的時候,僅僅是突然調換一個工作崗位,或是領導給予一次恰當的贊賞,無意之中就會把那個人內在的可貴之處釋放出來,變成組織中的動力因素。聯想集團的創始人柳傳志,在談到處理不稱職員工時,表示不盲目學習西方那種簡單的辭退法,而是交給人事部門,尋求其他渠道。這樣做,正是在承認人的差異性的基礎上,為其尋找和搭建發揮自我優勢的平臺。
作為管理者在認同差異性的同時,還要認識到完美是不可能達到的,殘缺自有其美妙之處。沒有月亮的陰晴圓缺,我們就不可能欣賞到那些盛嘆人生悲歡離合、聚散無常的詩句;沒有問題的存在,管理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組織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只會死水一潭,平淡無奇了,管理也就無從談起。
既然殘缺是不可回避的,管理者就應學會利用其“美”。有時組織內部有一些摩擦,反而可以制造一些緊張,防止組織僵化。有時,組織程序并不確定,然而在不確定的過程中反而容易出現生動的創意和強勁的動力,無怪乎創業初期的組織動力最大,這就是殘缺的作用。
1997年9月山陽縣城關第二小學成立。起初校園滿目滄桑,機構不全,制度待立,家長紛紛帶子離校,社會議論紛紛。一時間二小何去何從是二小每一位員工心中的疑問。可以說一切都是殘缺不全的,正是這種殘缺孕育了全體員工的巨大期望,喚起了全員潛能的自覺釋放;一切都在自覺的磨合、適應之中,一切都在自覺的奮起、拼搏之中。大家在忐忑不安中等來了山陽縣重點中學一年一度的招生考試,面對幾百所學校、千百名學子只招收100名學生的實際,二小能考進幾個?我這個教學主管心中只能暗暗祈福。在煎熬中度過了5天,記得是1998年6月25日下午6點20分,年級組長和數學老師淚流滿面地沖進我家說:“韋校長,我們贏了!”一個說:“考上了28名學生,全縣第一名!”我在慶賀之余一直在想,通過八年的實踐與思考,今天終能以本文作答,同時也把我引向更深的思考……
從自然規律看,不同的音符,形成了不同的美妙;不同的落差,造就了起伏的壯觀;不同的性格,才有生動的和諧;不同的所有,才有無盡的追求。
作為管理者,不要被完美情緒所困擾,完美是無止境的追求目標,一切都得從不完美開始,在不完美中進步,在不完美中創造。完美無極限,在你看來是完美的東西,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時空,也許就不完美了,在別人眼中或許根本就無美可言。所以管理要適可而止、追求有度,不可過分追求完美,否則就會陷入狹隘的陷阱。
在管理過程中,常有人抱怨管理不規范、運行機制效率不高、組織機構職責不清,其實有時只要心里有章法,容忍、寬容一些不完美現象的存在,比立即清除它效果更好。正如古人所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因此,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而是殘缺中的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