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管理思路 增強教研實效——當前山區基層學校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作者:陜西省府谷中學教科室 張挨平
發布時間:2016-09-26 14:44: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都加大了教科研工作力度,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社會期望尚有差距,文化落后的山區基層學校問題尤甚。
一、教科研工作中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雖然每個學校都設有教科研領導機構,指導教研組、備課組、年級組開展教科研活動,但不少學校的教科研活動呈現出“三多三少”的狀況,即形式多內容少,布置多落實少,投入多產出少。教師被動應付,管理者顧此失彼。表現為:
1.管理層面。管理者對教師的教科研活動習慣于發號施令,熱衷于大話空話,方法簡單、運作僵化,看似頭頭是道,實則云里霧里。管理者缺乏戰略眼光,發展目標不清。趕時髦,逐新潮,輿論宣傳什么就跟進什么,內容變化無常,教師無所適從。
2.教師層面。不少教師為了晉級晉職、評優樹模,會在短時間內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一旦達到目的,就不愿再繼續保持這種研究熱情,使教科研活動的價值和意義大打折扣。
3.社會環境。山區基層學校待遇整體偏低,為了生計,教師在思想上更側重于關注物質層面的東西。知識不被他人尊重,學術缺乏應有地位,研究型教師得不到相應肯定和激勵,“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不少教師被迫把注意力轉向能夠迅速見到收益的社會兼職或家教,稀釋了教師們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
二、 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
教科研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問題的引發非一人一因所致,其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各級部門打好“組合拳”。
1. 制度激勵,營造氛圍。管理者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優化管理,實行多元評價,把教師在教科研過程中的成長狀態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搞好頂層設計,對潛心于教科研的教師要有系統的管理、評價機制,充分利用“吸引力”法則,用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去激發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意識和專業進取精神,將學校的發展愿景與教師的個人成長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著力改善硬件環境,利用“互聯網+”、“云技術”、“云平臺”,營造教科研氛圍,提高教科研實效,使教師體會到教科研的成就感,將其轉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
2. 強化培訓,重構理念。政府部門要主動作為,對教育管理者和教師進行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類型的培訓,邀請專家到基層學校指導,開展學術研討,引領教師改變價值取向,重構教研理念,克服職業倦怠,尋找發展節點,培養問題意識,把教科研作為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的內在需求。著眼于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學校質量的提升,著眼于人的生命價值和人生品位的提高。
3. 創新形式,活化管理。管理是一種包容和妥協的藝術。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學段、不同文化層次的教師,其價值追求往往不同。管理者必須順應實際、活化管理、創新形式、注重實效;尊重教師在教科研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賦予教師自主選擇權,把心理溝通、示范引領、指導服務相結合;改善資源環境,創新活動形式,巧妙利用教師們喜聞樂見的博客、QQ、微信、校園網站等信息平臺進行研討交流,實現資源共享,使教科研活動有“情”有“趣”;活化過程管理,將統一行動和自主行動相結合,變活動“套餐”為“自助餐”,變學校的“外部管理”為教師的“自我管理”,使“自主、合作、探究”成為教學常態。
4. 減負增效,突出重點。教科研工作的目標設定和任務安排必須考慮到教師的實際情況,既不降低標準,又不拔高要求,既有統一要求,又兼顧個體實際。減負增效,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使教師能夠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切實有效的研究實踐中。
5. 骨干引領,分層推進。人的個體差異永遠存在,要求全體教師“齊步走”并不現實。學校應借助全國“三級三類”骨干體系建設之機,設立“名師工作室”,搭建研究平臺,建設學習型團隊;對不同專業背景、不同特長、不同年齡段的教師設定多樣化的目標;分層分類樹立標桿,實行專家引領,骨干帶動,全員推進,著力使教科研在實踐中創新、理論上升華,成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和生命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