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教育實踐表明,大多數孩子在小班能對畫畫感興趣就已經非常棒了,孩子若能在小班畫出些什么來,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筆者今年又帶小班,在小班美術教學活動中有了新的發現。

一、教學目的多元化

如在《花兒打電話》這一活動中,我以故事導入“美麗的春天到來了,花園里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兒,有紅的,有黃的,有綠的,有藍的,有紫的。紅花妹妹想黃花妹妹了,于是,紅花妹妹給黃花妹妹打了一個電話。電話接通了,紅花妹妹對黃花妹妹說:‘春天來了,小鳥飛來了,快快開放吧,讓花園變得更美麗。’”看著孩子們那一雙雙明亮的大眼睛,我知道:孩子們聽得十分認真,十分投入。孩子們身臨其境,有的孩子把自己的小手變成了電話,打了起來:“藍花妹妹,藍花妹妹,小鳥飛來了,快快開放吧,讓花園變得更美麗?!?“紫花妹妹,紫花妹妹,小鳥飛來了,快快開放吧,讓花園變得更美麗?!焙⒆觽兺ㄟ^這個活動,將自己變成了各種顏色的小花,即使活動結束了,他們還在自由活動時,扮演花妹妹、花姐姐,開心地電話。孩子們之間的交流變多了,感情變濃了。這樣的美術活動不僅僅讓孩子學會了畫花的技能技巧,還增強了孩子們的交往意識,體驗到了朋友多了真快樂。

二、教學示范兒歌化

在以往的小班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小班孩子年齡小,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限,所以,要讓每一個小班幼兒聽懂老師的作畫要求有一定的困難。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發現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教學示范兒歌化。這個方法孩子學得十分輕松,老師也教得非常省力。

在一次手撕紙《蝴蝶》活動中,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是幼兒學習用廢舊報紙撕貼蝴蝶。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掌握撕紙的方法,我又將示范教學進行了兒歌化——折一折,抹一抹,折出一道小折痕,再把紙打開,找到小折痕,沿著折痕輕輕撕,一點一點地撕開,變成兩個三角形。果然,有了兒歌的幫助,孩子們在活動中十分投入,再困難的事情也變得簡單多了。

三、教學內容圖形化

要讓三四歲的孩子把自己的所見所想從腦海中搬到紙上,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現在的孩子都是在“6+1”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的動手能力早就被家中的大人給“剝奪”了。因此,對于小班孩子而言,畫畫更成了“老大難”。為此,我將兒童美術活動的內容進行了圖形化。

在孩子們剛剛接觸畫畫這一活動時,我先引導孩子畫圓形,如封口的圓、不封口的圓、圓與線條組合等等,讓孩子覺得畫畫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讓孩子漸漸對畫畫產生興趣。接著,逐步將方形、半圓形、橢圓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引入活動中,拓展孩子的視野,增加孩子畫畫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童趣化

如在《小綿羊》這一活動中,我將繪畫過程童趣化,創設了“送羊毛”和“小綿羊曬太陽”這兩個環節。

在第一環節“引發興趣”中,我問:“咩、咩、咩,小綿羊來了,它的衣服是直直的,還是一圈一圈的呀?”接著,繼續講故事:“冬天到了,小朋友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小綿羊為什么一點也不怕冷?”孩子們十分投入,爭先恐后地回答:“小綿羊的衣服是一圈一圈的!”“小綿羊的衣服是卷卷的?!薄靶【d羊身上有厚厚的羊毛。”“可以把羊毛剪下來,給我們做毛衣!”孩子們的小腦袋里裝了許許多多的知識。

第二環節中,我又結合兒歌進行了示范教學,孩子們在“羊毛線,一圈又一圈,圓圓圓,轉轉轉,走過來,走過去,走在大圈里,大家擠成團”的兒歌聲中,先進行徒手練習,接著,孩子們在畫紙上開心地畫了起來。

孩子們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創作,注意力更容易集中,畫畫的積極性很高,會不自覺地愛上繪畫活動,喜歡上繪畫活動。在小班第二學期中期,我就發現孩子們的畫畫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們的勾線比較流暢,涂色比較鮮艷,超出了往屆的孩子。

實踐證明,只要教師認真觀察孩子、了解孩子,不斷反思,不斷創新,孩子們就一定會在美術活動中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