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陜西省西安小學“減負增效”課題成果。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開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發現有關的數學知識,而且要在理念上正本清源,提高探究活動的實效,激發課堂活力,以實現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一、確定中心問題,為探究學習搭建平臺

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確定中心問題,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解決的現實問題,為探究學習搭建平臺。古人云:“學則需疑”?!皯岩伞笔菍W生發現問題、積極思考的有效動力。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這一環節就是“拋錨”。

二、動手操作,使學生經歷探究過程,使探究結果更可信

例如我在教學“三角形邊的關系”一課時,讓學生任意拿三根小棒圍三角形,看看能否圍成,學生信心百倍。過了一會兒,有的如愿以償,有的則抓耳撓腮無法完成。這時,我笑著說:“看來不是隨隨便便的三根小棒都能圍成三角形的,這里肯定隱藏著什么秘密!我們一起把它找出來好嗎?”然后就地取材將學生圍成的和沒有圍成的在實物投影下分析,使學生由實驗得出:只有當兩根小棒的長度和比第三根長時,才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我又因勢利導說:“是不是對于每個三角形來說,都意味它的任意兩邊的和都大于第三邊呢?”這時讓學生量一量不同類別的三角形驗證剛才的發現,學生在量量比比中,驗證了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樣不僅使學生經歷了探究的過程,而且對這個規律的得出體驗深刻,同時激發了學習興趣。

三、啟發引導,發展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一課時,讓學生把三個分數1/2、5/10、10/20,分別改成比的形式,然后問:“這三個比相等嗎?為什么?用什么符號連接?”再因勢利導問:“在這三個用比寫成的式子中,同學們看到什么變了,什么沒變?為什么比的前項、后項都變了,而比值卻不變呢?是否一個比的前項、后項隨便變而比值都不變呢?請大家根據除法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去嘗試,尋找其中的規律?!边@樣不僅啟發了學生利用新舊知識的縱橫聯系獨立思考,而且開拓了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組織討論,鼓勵協作,深化探究學習

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于其思維的活躍。因此,在教學中應創設多種形式、多種目標的交流情境,既發揮了個體作用,又發揮了群體效應,從而促進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例如教學“圖形認識”這一單元時,學生通過一起思考,一起試著折、量、剪、拼圖形,一起討論。在想、做、說的過程中,相互啟發、相互融合,結果學生們發現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而且拼出了多種圖形,發展了思維。

五、評價精到,使探究能力得到檢測

評價精到、把握導向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也是對學生探究學習的評價和總結。建構主義認為,拋錨式教學要求學生解決面臨的現實問題,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即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及時評價,并憑借“教學評價”手段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講評起著矯正、催化、強化和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注意做到讓學生自評、互評,而且做到評價的手段和形式多樣化。

六、多層訓練,延伸自主探究

例如我在教學“精打細算”一課時,設計練習時盡量做到:練習內容體現本課教學目標,突出重點、難點。練習形式多樣化、層次化、趣味化。同時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滿足學生實現個別化學習與不同認知的需要。本節新課學完后,我設計了“森林醫生”練習題讓學生判斷,并說出理由。這樣不僅使本課所學計算方法得到鞏固,同時對學生易錯地方加以強調。在進行綜合練習題時,設計了“試一試”“想一想”“填一填”等練習形式,體現練習形式的多樣化、層次化,為學生積極思維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提供教學交流的機會,更進一步延伸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學習方式開始逐步多樣化,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成為師生的共識。當然,在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著許多困難等待我們去克服,從思想觀念到教學實踐都有待我們不斷地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