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語感
作者:江蘇省海門市王浩小學 湯新娣
發布時間:2016-09-26 15:04: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感是個體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語感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個人對于語言文字的敏感性和理解效率。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語感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逐漸受到重視,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生語感形成的關鍵期,只有把握好這一黃金時期,才能有效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在人們日常應用的語言中,看似普通的表達方式往往蘊含著多種信息,而對于這些潛在信息的感知則需要通過語感來實現。利用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語感,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通過朗讀培養學生語感
朗讀是學生體會、把握語感的首要途徑,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通過朗讀,學生能夠獲得最基本的閱讀能力,并體會不同表達形式下語感的差異性。朗讀賦予文字以聲音和清寒,而情感正是體會語感的關鍵。“由情生感,以感動情”是朗讀所具備的基礎功能。通過朗讀,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將更加深入,在朗讀過程中,對于語感的體驗也更加直接。教師首先需要帶領學生朗讀,使學生對課文中的語感有直觀感應,教師帶感情的朗讀課文,往往能夠起到引導和提示作用。
例如通過《做一片美麗的葉子》這篇課文培養學生的語感,首先需要教師用深情、向往的語氣進行朗讀,尤其是在朗讀“春天的時候,葉子嫩綠;夏天的時候,葉子肥美;秋葉變黃;冬日飄零”,短短一句話,教師需要體現出向往、振奮、深情等情感,而這些情感的表達,就是利用朗讀中不同的語氣進行體現的。在教師領讀之后,學生可以模仿教師的語氣進行復讀,在熟練掌握課文后,教師可以抽查不同學生,分別進行朗讀,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其注重語氣的變化,并為學生解釋為什么不同的語氣能夠詮釋出不同的情感。在這樣的教學方法下,學生能夠將語感與情感有機聯系在一起,在潛移默化中將抽象的語感形象化,從而對語感的把握更到位。
二、創設培養語感教學情境
李伯棠教授指出:“學生語感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與語文基礎、生活經驗、個人思維相聯系,這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因此,教育者需要有意識地增加語感培養環節,在循序漸進中提高要求,從而達到語感培養目標。”基于這一觀點,利用情境創設培養學生語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尤其是教學情境的創設帶有參與性、體驗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夠有效提高語感教學的開放性,使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體驗語感的差異,并獲得自己的獨立語言體驗和見解。
例如在培養學生語感敏感性的情境創設中,教師可以創設“小稻秧脫險記”情境,將學生分為“小稻秧”“雜草”“除草劑大夫”“旁白”等不同角色,例如豐富的對話和想象展開這一情境,使學生在對話中體會出不同角色下語感的明顯差異,例如小稻秧的焦急、氣憤、無助,雜草的囂張、得意,除草劑大夫的自信、正直等,這些用語言難以描述的情感,在學生的情境探索中獲得了深刻體會。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這些情感在語感表達中的差異。
三、通過詞匯積累培養語感
文章是由詞匯這一基本元素構成的,只有不斷積累詞匯量,才能使學生更具敏銳的語感能力。詞匯的積累可以通過讀書筆記、制作詞匯卡等方式實現。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將優美的詞句摘抄匯總,教師可以在固定課時組織學生對摘抄的詞匯、語句進行交流分享,從而實現班級詞匯積累水平、應用水平的提高。語感能力的提高能夠促進學生表達水平的提高,對提高學生的習作質量有很大幫助。
例如在《荷花》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翩翩起舞”“隨風飄動”這些詞匯摘錄出來,組織學生模仿造句,并設置一下問題:“作者第一眼看到荷花是什么樣的情感?在觀察荷花之后又產生了怎樣的感情?作者對荷花浮想聯翩時又是怎樣的感情?”這些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對課文中的情感表達有了深層探索,并逐步指出作者初見荷花是驚喜的,觀察荷花之后表現出贊美的情感,浮想聯翩的時候作者的感情是向往而陶醉的……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表達這些感情的詞語,如“趕緊、挨挨擠擠、仿佛、翩翩起舞、記起”等,這些詞匯的應用能夠營造出截然不同的語感,而通過朗讀、分析、理解等步驟,不但使學生在詞匯量積累方面有所收獲,同時能夠獲得更豐富的語感體驗,并且有利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完成語感的自我培養與強化。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側重于學生對“語意”的理解,但是對于學生的“語感”培養卻有所忽視,具體反映在語文教學中,則表現為重“講”輕“讀”,重“灌輸”輕“體驗”。在新課改環境下,語感培養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需要意識到小學階段是學生語感培養的關鍵期,利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語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