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既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通過習慣培養強化自主意識,課堂自主激發學習動力,情感教育給予發展空間,為自主學習鋪路搭橋,幫助學生獲得自主意識和能力。

一、習慣培養強化自主意識

1.教育是培養人良好習慣的過程。這種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非常艱巨的過程,它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僅有課堂教育就可以進行的。必須從生活實踐著手,在發揮學校主體作用的同時,努力挖掘和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拓寬教育領域,為養成教育工作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實踐性的學習是學生獨立運用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親身體驗并在體驗中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是自主學習的較高層次,目的是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天地、更充足的時間,對學習過程及結果進行自我調整、自我監控、自我反饋,逐步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生活、工作的能力,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做好準備。

3.現代教育下的學生應是“挖掘機”,要主動地去開采,要有自我探索的精神。 作為教師,只有教會學生自主探究,使其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才能收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

二、課堂自主激發學習動力

1. 主動學習的實質是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和方法。教師應當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教給學生探索或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真正意義上的自學,應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利用工具書,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新知,從中初步獲取知識,達到“心中有數”。如在課前預習時就進行自主學習的培養,是學生獨立獲取基本知識的重要一環。指導預習按“扶——放”原則進行,起先可設置基本的要求:第一步“一標二讀三查四注”。初讀課文標出自然段,讀通全文,查出不會讀的字詞并給生字注音、注釋生詞。第二步再讀課文結合課后題談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學生的自學方法越來越多,有的學生能從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中受到啟發,找到解決新問題的方法;有的學生從自己的課外書籍中了解相關知識。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需要教師經常啟發、點撥和引導,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只要我們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不斷地進行培養和訓練,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定會得到發展。

2.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長期以來,受“傳道、授業、解惑”這六個字影響、指導,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教師當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一切都由教師唱主角,課堂成了教師表演的地方,這種“填鴨式”的課堂顯然束縛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翅膀。我們倡導任務引領法,即在原有的“預學——交流——拓展”的模式中進行任務引領:在低段教學中,我們將預學檢查部分改為“我會認、我會讀、我會寫”的教學環節;將預學題設置成“我會想、我能思考”等孩子們樂于接受的教學語言。在中高段的第二課時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課。獨立、積極的情感體驗正是在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活動課也是學生自主學習、展示自我的舞臺。

三、情感教育給予發展空間

課堂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當代教育學家沙塔諾夫指出: “在課堂上創造一種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氣氛是每個教師的首要責任。”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融洽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課堂不能有教師遺忘的角落,教師必須真誠付出,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尤其是那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幫助。在教學中大膽放手,鼓勵學生獨立自學,讓他們無拘無束,才能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學生真正掌握著學習的主動權,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會積極自主地參與學習。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總結,才能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精神。自主性學習是語文新課標理念的重要體現,它強調和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感體驗、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