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審美教學的理論基礎及實踐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劉麗霞
發布時間:2016-09-26 15:02: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國音樂教育課程一直都是以簡單的跟唱教學形式,讓學生學會歌唱曲目為目的的教學。這樣的教學目的和方式沒能讓學生了解到歌曲自身的意義,以及歌曲所表達的審美觀念。而自從我國基礎音樂教學的改革和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的頒發,使得音樂課程的側重點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高中音樂審美教學的理論基礎
自從新《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高中音樂審美教學就一直以其為基本理念,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依據。通過實際觀察,我們發現我國傳統的音樂教學大多都是以“你教我聽、你唱我學”的方式進行,這種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感受的教學模式沒有了音樂教學的真正意義,不利于學生審美觀念的提升。我們還發現有些老師盲目的認為課堂教學的形式多了,教學氣氛熱鬧就是好,從而忽略的學生在音樂教學中對音樂的聆聽,缺少對音樂審美觀念的感受,這樣實際毫無收獲。
《音樂課程標準》作為理論基礎,其傳達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增加音樂興趣,教學實踐面向全體學生,弘揚民族音樂”的觀念。主要目標是通過音樂審美教學以及音樂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操,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并且在音樂審美教學中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品格。
在高中音樂課堂上,要以聆聽為主要原則。在很多教學課堂中,老師一味追求課堂的花樣教學,從而忽視了學生對于音樂的聆聽,在新課標準則中指出:“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音樂教學的全過程。”我們不能將音樂的鑒賞停留在音樂的表面,而是深入的了解到曲目的結構和各種不一樣的因素中,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引領學生準確把握住音樂的內涵。做到這一點需要反復聽一部音樂作品,在音樂教學中,多聽是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關鍵之處,能夠提升學生音樂聽覺,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記憶力。
普通的高中音樂教學主要是以多樣化呈現的,突出了藝術的特點,在教學內容中促進多種智能發展,為學生提供最基礎豐富多彩的內容信息,拓展學生在音樂方面的視野,讓學習音樂變得輕松有趣。全面發展是教師音樂教學中最主要的教學,將音樂節奏的美和學生感受節奏的方式相結合,提供學生理解節奏的時間和加強教師節奏教學的時間。
二、高中音樂審美教育的實踐
音樂是具有時間性、動態性的藝術,它的這些性能都是通過節奏反映出來的。節奏是學習音樂重要的語言要素,是音樂的骨架,是學生學習音樂需要了解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節奏感是發展學生音樂才能的重要內容之一。提供大量的隨音樂合拍動作的機會和進行節奏訓練是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要之處,能夠讓學生在感受音樂旋律美節奏的過程中發展音樂才能。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不同的節奏訓練,例如:對于剛開始接觸音樂的人來說,在《走路》這篇音樂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動物不同的走路節奏和學生一起進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節奏訓練,然后讓學生通過學習動物與動物之間不同的形態來掌握每個音符的時值長短和音符之間的變化。對于高中音樂節奏訓練,聆聽是最好的引導。《中國人》這首曲子具有快節奏、超強感染力的特點,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音律的變化。通過學生之間的拍手、拍肩、拍腿、拍桌等不同的物件來配上合適的節奏,讓學生充分的感受旋律之美和節奏之美。 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內容與不同的形體動作相結合的教學,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具有感受、理解、創造的學習空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掌握學習知識,開發掩藏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學生的世界觀都是非常有影響的。教學過程中情感與情感之間的交流體現了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原則。
高中音樂課程需要跟緊時代的腳步,培養學生在音樂方面的能力,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高中音樂課堂中,一定要做到將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相結合,作為教育的關鍵,放在學生學習的首要位置。在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下,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目前也是教育局需要改革的核心問題。音樂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并且本身也是一門具有體驗性的學科,它需要的是學生對于不用的音樂作品有不同的見解,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全面性認識,因而,在新課標理念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要打破傳統音樂教學的觀念,讓學生在對于音樂的實踐研究中得到學習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