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術課程標準的出現,對于小學美術課程有了很大的影響。現在的美術教材中手工的內容不斷增加,美術課除了注重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也應更加注重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手工創造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手工課比起繪畫課和欣賞課,它更加能夠得到學生的喜愛,更加能夠吸引學生。手工課是小學美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課的特點就是能夠更加直觀、更加靈活。 那么,該如何上好一節手工課,在手工課上培養孩子們的實踐能力、創造力以及審美能力呢?

一、 了解美術教材,熟悉教材編排

現在的小學美術教材注重對學生設計意識的培養,小學美術教材不再以繪畫課為主,而是將繪畫、手工、欣賞結合在了一起,加了科普、民族、民間美術等多種內容,重視學生的民族感。在小學美術教學編排中,綜合性的手工課比例組建加大,手工課的內容也很多元化,例如小學一年級的手工課程有《我的地圖》、《美麗的盤子》、《找找三角形》、《賀卡》等,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在手工課中,不但可以體驗各種能力的培養,還能通過手工課去學習更多的技法、更多的知識。有利于孩子們在將來走上社會后,能夠創造生活、美化生活。

二、收集各種材料,做好課前準備

現在的手工課,不同于以前的手工課。以前的手工課只要求孩子們準備彩紙、剪刀、膠水就可以了。現在的手工課,孩子們需要準備很多不同的材料,他們要學會運用各種材料,嘗試運用材料的不同去感受材料的特性。要上好手工課,就要先準備好制作需要的所有材料。因此,在上手工課之前,不但我要準備好材料,學生們在課前也要準備好需要用的所有材料以及相關的工具。否則,缺少材料和工具的話,就會影響到手工課的教學質量。學生也無法感受手工課的真正意義與趣味。根據手工課程內容的不同,需要準備的材料也千變萬化。我除了在平時的時間中,要研究課程內容外,還要研究手工課所需要的材料,總結每節手工課的所帶材料,引導學生去收集、準備。有的材料可以在商店、文具店買到,但有的材料就需要讓學生到生活中、大自然中去尋找、去發現、去收集。例如在《玩泥巴》一課中,我先用一節課的時間帶領學生去欣賞各種泥巴作品,變戲法一樣變出一些可愛的小人、小魚、小兔子等,學生看到后非常的激動和興奮,小手也癢癢的,想要自己立馬動手做一個。告訴學生們這些有趣的作品都是泥巴做成的,想要自己動手做一個就需要帶上泥巴這些材料。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家庭條件、家庭情況以及家長的支持程度,有些孩子們可以直接上網買泥巴以及材料;有些孩子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在家門口挖了一塊泥巴;有些是用彩色的橡皮泥代替。孩子們通過自己的雙手、自己的想象,創造出具體的或者抽象的、有趣的立體和平面作品。創造出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實用的作品或可以觀賞的作品。

三、 激發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創作

以前的美術老師,只注重如何教學生,手把手的教導致學生失去了興趣,沒有自主性。新美術課程標準要求老師要引導學生去創作,不能只注重學生的繪畫能力和繪畫技法,還要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學生一味地模仿老師的作品,猶如生產工具一般生產出一樣的作品,沒有學生的年齡特點、沒有學生自己的思想在里面。為了避免學生失去自我,失去想象力、失去對于美術手工課的興趣。我就要想方設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一年級學生接觸手工課開始,我就會讓學生先去認識、熟悉手工課所用的常用材料以及工具,如美工刀、雙面膠、膠棒、硬質彩色卡紙、軟質彩紙、瓦楞紙、橡皮泥等等。學生認識這些工具和材料后,自然而然就想要使用它們,表現的更加興奮。然后,通過ppt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材料制作的作品圖片,引導學生去欣賞,孩子們欣賞的同時會感到很有趣、很新穎,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啟發了他們對于作品的設計意念。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會遇到問題,會想要去設法解決問題。

四、及時做出評價,鼓勵不斷創新

一節美術課僅僅只有40分鐘,除了需要老師的詳細示范、學生創作的充足時間外,還需要老師做出及時的評價。以前我們總是太過于重視教學過程,而忽略了對于學生作品的評價。我在美術教學中,會經常為學生的作品做出及時的評價。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有更大的信心去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例如在《動物朋友》一課中,學生在自己動手用瓦楞紙和硬質卡紙制作出了動物頭飾后,我會讓孩子們把自己的作品戴在自己的頭上。上臺表演自己做的動物的聲音、表情、動作,我及時表揚有創意的學生作品,將有創意的作品進行色彩、結構的評價分析,為學生們拍照留念。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對于做的不太好的作品,我也會進行鼓勵,并和學生們一起改進作品,不削弱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