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不同于一般的提問,它是對原有問題(包括教師提出的和學生產生的問題)的再一次提問或更多次提問。不能主要靠預設,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多變,所以它也最能反映一個教師的學生觀、文本觀和課堂觀。下面筆者就以幾節課為例,談談課堂教學中追問的運用。

一、窮追不舍——觸摸語言的細處

王君老師教學《背影》一課時,在學生讀完望父買橘的一段文字后,她把文中的“父親”與現實的“我們”作對比,引導學生一句一句地體會父親行走的蹣跚、攀爬的艱難、身形的肥胖、穿著的臃腫。接著,她繼續追問:

師:這樣的身材,這樣的穿著,這樣的動作,父親是怎樣去愛啊?是無微不至地去愛嗎?

生:是努力地去愛。

師:努力!真好!這個詞語比先前的“偉大、無私、無微不至”都好,但是情感色彩還不夠。非常努力,努力到最高程度叫什么?

生:竭盡全力

師:對呀!孩子們,這是竭盡全力地去愛啊!竭盡的不僅是金錢,還有體能啊!買橘子,本來是一件平常事,但是因為各種客觀原因,對于父親,卻成為了一件需要竭盡全力才能完成的事。所以,它就感人了。孩子們,你們自己來總結一下,當朱自清看到這個背影時,他看到的是父親穿著的——

生:陳舊、臃腫。

師:也就看到了父親生活的——

生:困窘、艱難。

師:也就看到了父親行動如此吃力背后是身體的——

生:衰老和疲憊。

師:他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年輕的英氣勃勃的父親,而是一個——

生:老年的父親。

師:老年的暮氣沉沉的父親。而這位父親,竭盡全力地去愛兒子啊!所以,作者感動得淚流下來了。

師:真好!同學們在老師的幫助下,進步很大。咬文嚼字就是這樣的,不要只給人物貼標簽、戴帽子,而是要貼著語言去分析感悟。請同學們在其他的地方也找找,還有哪些地方你看出了父親的愛。請特別關注那些最細微的環節。

怎樣讓學生感受到“這一篇”的特定內涵,感受到“這一個”父愛的艱難和無力,唯一的辦法就是走進文本,緊貼語言,觸摸語言的細處,一句一句地讀文,一幕一幕地情景再現。只有品咂語言、咬文嚼字,才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溫度,語言背后的情感。

二、乘勝追擊——探尋思想的遠處

筆者在教學《變色龍》一課時,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自由賞析句子,品味語言。

生:我選擇的句子是:“木柴廠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從地底下鉆出來的。”這個“鉆”字,夸張地寫出了人們出現得很迅速,可見他們很喜歡看熱鬧。

師(驚喜):為什么他們喜歡看熱鬧?

生:從第一段能看出他們的生意非常冷清,生活沒有希望,內心非常空虛無聊,就指望著發生點什么事,可以湊湊熱鬧。

師(乘勝追擊):因為生活的空虛無聊而去看熱鬧,這樣的人在文學作品中好像很多,你還在哪些文章中看到過?

生(喊):《孔乙己》。

生(恍然大悟):《孔乙己》中的短衣幫。

師:對,我們第二單元剛剛學過的《孔乙己》,短衣幫也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為什么要嘲笑可憐的孔乙己?

生:短衣幫的生活太累了,太苦了,他們需要嘲笑比自己更差的人來獲得一些心理上的滿足。

生:短衣幫的心靈已經被生活折磨得麻木了,除了干活,他們唯一取樂的辦法就是嘲笑別人。

師:大家說的很有道理,因為心靈的麻木,因為生活的空虛無聊而去湊熱鬧而不自知,甚至成為惡勢力的幫兇,這樣的人,魯迅先生叫他“看客”。

接著,我啟發孩子們回憶了《藤野先生》中的看客,甚至說到了《藥》中的看客。這個片段的時空跨度非常大,從《變色龍》到剛學過的《孔乙己》,到初二學過的《藤野先生》,再到未學的《藥》,貫穿其中的核心概念就是“看客”。雖然《變色龍》一課,與“看客”的關系似乎不大,但學生卻由一個“鉆”字感受到了、捕捉到了文字背后的意思、語言之外的意味。這個契機,不抓住就太可惜了。所以教師乘勝追擊,在不斷地追問下,啟發學生聯系相關篇目,領悟文學鑒賞的規律,透過文學作品看人性,想自己,探尋思想的遠處。

課堂千變萬化,每一次追問都無法預設,每一次追問都很艱難。因其無法預設,才往往有意料不到的精彩;因其艱難,追問才能追得更細、更深、更遠,也才能追出有品質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