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形式的探索和實踐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第三小學 劉 杰
發布時間:2016-09-26 15:13: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形式是有意味的內容,教師對課堂提問形式的設置,不是為追求表面的熱鬧,而應通過“提問”這一有效的教學手段或者形式,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將知識內容通過提問的形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總結如下,以期在分享中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教導。
一、 生活化的提問,讓孩子樂于回答
葉圣陶認為:“教育是人類獲得生存資料和經營生活的一種工具。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這與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觀點異曲同工,在這種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我們一線教師在具體的課堂上如果能以生活化的提問形式來展現教學內容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課堂上,筆者為不讓學生對數的加減法感到抽象,于是就設置了以水果蔬菜代替數字的課堂提問形式。學生們看到日常熟悉的水果蔬菜進課堂,對數的加減法的課堂練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師:老師這有10顆草莓,10根香蕉,還有10根黃瓜,10個西紅柿,現在每個小組將會收到這些水果,請同學們回答問題,看能各小組能收到多少個水果?大家認真聽每個小組的成員回答的如何?
第一組的同學聽好了,你們小組是6個人,老師給你們每人一顆草莓,再給你們3根香蕉、4根黃瓜、2個西紅柿,你們將會總共有多少個水果和蔬菜?水果幾個?蔬菜幾個?如果再拿走2顆草莓和1根黃瓜,總共還剩幾個?
學生在聽完老師的問題后,有的很快速地列出算式算出來,有的反應慢點,筆者就把小組應得的水果蔬菜給他們放在桌子上,供學生一邊列算式一邊算數。這種用實物來提問的方式,遠比老師在黑板上列出6+3+4+2=?和15-2-1=?的算式來讓學生解答效果好。這種生活化的提問方式,也讓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也能啟發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學生樂于回答問題讓課堂生動而有活力。
二、互動式的提問,讓孩子善于思考
新課改以來,我們強調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者地位,那老師就要為學生創造“主體者”的發揮空間,筆者在課堂中嘗試讓學生互相提問,在互動中學習,讓學生成為“提問”的主體,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如在學習新課前要復習上一節的知識,筆者會讓兩名同學互相提問,提問的問題只要涉及要復習的知識即可,學生們問得很用心,回答得也很認真。
在復習三角形一節中,學生甲向學生乙提問:我把一個正方形對折成兩個相同的三角形,你能說出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三角形嗎?它們的角各是多少度?
學生乙:這是兩個直角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三個角分別是90°、45°、45°。
教師將提問權下放給學生,學生們都很珍惜這一提問的機會,他們會認真地梳理索要提問的知識,思考如何提問才能將所學的知識要點串聯起來,思考如何運用簡單而明了的語言表達將問題展現給同學,而回答問題的學生則會認真而專注地聆聽問題再做以回答。
除了這種“一對一”互動式的提問,筆者還采取個人搶答、現場求助、小組互問、順序問答等形式,盡量讓學生都參與進來,而老師在聽學生提問和回答的過程中就能大體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在提問中也學會了思考和表達。
三、 針對性的提問,讓每個孩子都有出彩的機會
“尊重個體的差異,讓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成長。”這是我們每個教師的共識和追求,而具體的課堂提問則是踐行這一教育理念的途徑之一。在掌握一個班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之后,教師首先要對每個學生的提問問題的難易程度有一個大體了解,在提問優等生時,要適當地提高難度,激發他們探究新知的潛能;而在對后進生的提問中則要合理地選擇學生掌握的知識,保護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在順暢的回答中獲得學習的動力。在互動式的“一對一”提問中,最好是學習程度相同或相似的學生分成一組,這樣有利于學生彼此“切磋”,互相學習,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提問的樂趣,獲得展現自我的成就感。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男生和女生的興趣點往往不同,教師在提問中還要設計加入男女生關注的興趣點。
課堂提問是打開學生快樂學習大門的鑰匙,如何更有效而簡便地向學生提問,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相信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在教師同仁們的勤奮學習和精益求精中,學生將在課堂提問中獲得更多的能量和快樂,我們的課堂也將更有活力,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