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隨著新課程的全面推進,詩歌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比例明顯增加,現人教版教材收錄了17課23首詩歌。但不容忽視的是詩歌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距離較大,和學生的接受傾向相距也較遠,加之考試的“去詩歌化”,針對現代詩歌的教學情況并不理想。誠如舒婷在聽完一個中學語文教師分析她的《致橡樹》后所說的:“老師的講解就像一把手術刀,把我的詩弄得支離破碎”,把“我”剁成肉醬,包成了各種各樣的餃子,喂給了學生。聞聽此言,讓我們語文教師汗顏。

如何在小班化教學模式下突破現代詩歌的教學瓶頸,我有了挑戰自己的想法。于是,我為學生留了充足的預習時間,給了他們充分發揮個性的空間,鼓勵他們利用團隊的力量實現合作共贏。教學的前期準備僅此而已,卻不料學生給了我一節詩情畫意的語文課堂。

【案例在線】

第六節課鈴聲響了,我開心地走向教室,因為今天我帶的兩個班學生要進行詩歌聯誼賽的。

首先亮相的是“小小的我不一般”(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個人誦讀感受音韻美)。小郭同學誦讀的是余光中的《鄉愁》,他一掃往日的靦腆,字正腔圓,情感充沛,贏得了一片掌聲;小于同學總是那么有才情,她在娓娓動聽的背景介紹中徐徐走向講臺,《我用殘損的手掌》被她誦讀得那么熱情,那么舒緩,又那么堅定;《雨巷》詩人戴望舒早已走出了撐油傘的江南小巷,他身陷囹圄,失去自由……

第二輪次是“同臺競讀賽風流”(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三五個人的小組合作來品讀知意境)。他們分了領誦和齊誦,默契配合。雖然參與人數不等,但亮點紛呈,高潮迭起。王玉靜同學小組把他們對舒婷朦朧詩的理解融入了誦讀中,或激昂悲壯,或深沉訴說,或熱情奔放,時而反復,時而低吟,聲情并茂地解讀詩情;馬前澤同學小組的配樂誦讀《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顯然有了氣氛,把大家帶入了詩歌意境,而且還制作了簡單的PPT,實在是我始料未及的;黨磊鈺同學和陳燕妮同學兩位“演講天才”誦讀的也是《我愛這土地》,將詩人對侵略者的仇恨,對土地的眷戀讀得酣暢淋漓,以至于有學生情不自禁地模仿跟讀。

最有看點的應該是“你讀我讀展詩興”(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大組聯讀賞美文)。各組群策群力,摩拳擦掌,那股熱情是蠻有感染力的。今天,作為旁觀者的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孩子們珍視集體榮譽的強烈情感。我看到季華同學放聲了,我看到董柯南同學站在隊伍中不搖擺了,我還看到黨雨軒同學的目光不游離了。我發現李穎同學的氣質挺不錯;我發現賈玉朋同學與眾不同,根本就是他們小組的“靈魂”……可以肯定地說,每個學生都讓我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最后的“專家評審”中,賈玉朋同學說:這次活動幫助大家了解了詩歌,掌握了誦讀節奏。順帶他還調皮地笑侃了一句‘美咋咧!’郭志鑫說:“在大家的誦讀聲中,我強烈地感受到了詩歌的音韻美。”我說:“同學們,古典詩歌源遠流長,現代詩歌別領風騷。徜徉詩歌王國,你會更溫潤,更優雅。讓我們攜手詩歌,語文課堂定當浪漫滿屋!”

在主持人流動的詩語中,我們的詩歌朗誦會伴隨著熱情奔放的《我相信》圓滿結束!

【案例分析】

少年天生是詩人。他們個個青春飛揚,活力四濺,本身就是最美的詩。蓬勃向上的校園生活充滿著詩意,可以給青春的心靈提供滋長夢想的文化土壤,是他們放飛詩性的精神家園。這次以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愛國·思鄉”為主題的整合教學,是一場詩歌的盛宴,是一場智慧的碰撞,是一場英雄的聯盟,更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我們都深深地沉浸其中,陶醉其中。

【案例反思】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反思我們以往的詩歌教學,常常采用“介紹詩人(背景)、初步感知(朗讀)、理解詩意(講解)、主旨歸納(延伸)、升華主題(背誦)”的教學套路,看似圓滿實則味同嚼蠟,因為這樣的設計淹沒了詩歌的獨特韻味,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詩歌多是韻文,飽含豐富的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必須經過學生反復朗讀、吟誦、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詩的情感、詩的語境、詩的意象無一不是讀出來的,讀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另一種形式。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是語文學習的主線,是知識積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寫是讀的自然結果。若將“以讀促寫”的幸福讀寫活動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淡化支離破碎的分析講解,注重抑揚頓挫的瑯瑯誦讀,我們的語文課堂定會成為每一個學生的詩意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