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男,一級教師,現任職于山東省青島第四十九中學。自入職以來一直從事語文教學研究,參與過青島市十一五課題《初中小班化教學研究》研究,此課題榮獲青島市優秀課題成果二等獎。多篇論文獲獎或發表,曾獲得 “李滄區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個人”“李滄區教學能手”“青島市青年教師優秀專業人才”榮譽稱號。

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下發了《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再次提出為中小學生“減負”,教育部公布一批試點地區,希望借試點以多種途徑解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減負不是個新話題,1951年周恩來總理就號召減輕課程負擔。近年來,為學生減負的聲音不絕于耳,中央和教育部門也三令五申,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教育部想通過減輕過重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長。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呢?還得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考慮,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改變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喚醒教育的生命活力。筆者以中學語文教學為例,淺談一下自己的教學改革嘗試。

2011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做到既注重知識的學習應用,又要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忽視生命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應該做教育的有心人,喚醒學生的心靈。將語文課堂還給學生,把閱讀、品味、思考和感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走出“唯師論”和“唯書論”的境地,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生命教育的主陣地,煥發出應有的個性和活力,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

首先,創設情境,點燃學生激情。

情境教育最早由李吉林老師提出,創立了“情境教學”“情境教育”和“情境課程”,構建了情境教育理論框架和操作體系,成為我國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模式。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也就是說,客觀世界會影響人的情感變化,情感會觸動語辭的萌發。我想,語文是生活的寫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怎能以封閉的課堂束縛,使他們在枯竭的斷流中學習語文呢?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即教學重在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喚醒內在的生命力,鼓舞學生勇于探索。比如,我在教《月亮上的足跡》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我把語文課堂搬到了機房,大膽嘗試用網絡課堂學習本課,先以嫦娥奔月的故事為引子展開,然后讓學生一下,若在月亮上行走時,將會留下什么樣的足跡呢?不妨我們借助網絡來搜索一下,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我按照事先的安排一一搜索,學生一改往日的拖沓,積極搜索學習,積極交流,營造了前所未有的學習氛圍。由此可見,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改變課堂,創新組織形式,激發學習興趣,喚醒學生內在生命力。讓課堂真正屬于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其次,走進生活,感悟生命活力。

陶行知老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因此我們的教育應該走進生活,語文教育更應該如此,因為我們的語文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2011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我把生活搬進語文課堂,讓學生主動發現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學習語文并運用。學習《駱駝祥子》時,我帶領學生參觀老舍故居,讓學生自己去了解老舍,然后再來讀《駱駝祥子》,學生邊讀邊思考,不時地發出感嘆,并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就此讓學生寫出讀后感,有的同學竟然寫了兩千多字,他說有了這次參觀再讀書感覺有說不完的話。學習《與朱元思書》之前的暑假,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綜合實踐作業,利用暑假游覽我們家門口的景點嶗山,開學學習時,學生的疑問少了許多,共鳴多了許多。學生理解了什么是“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什么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什么是“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因為他們在游覽中已經看到了這樣的情景,無需再解釋。這就是生活教育,這就是自發的生命活力。

其三,塑造生命,發展學生主體。

教育是生命的再塑,促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語文教師不是只給學生講書的。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通過讀書重塑學生生命是再好不過了,語文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讀書。朱永新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讀書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我教學生從初一開始不能中斷讀書,不管課業負擔有多重,一天至少拿出半小時讀書,很多時候我布置的家庭作業就是回家讀書,寒暑假更不例外,很少布置書面作業,一般推薦10本書籍,讓學生任選3本閱讀,但要求就其中最喜歡的一本寫出讀書感。讓學生通過閱讀書籍,自我發現,自我改進。經過三年的閱讀,學生不僅提高了語文成績,更重要的是塑造了自己的性格,培養了良好的品性,成為了最優秀的自己。

其四,創新課堂,引領學生成長。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我首先利用《所羅門學習風格測試》,測出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再結合學習情況,讓學生自發組成學習小組,取長補短,共同學習進步。根據小組合作學習產生的實際問題,逐漸探索出了“三環兩步”教學范式。即每節課分為自學、群學和省學三個環節,每個環節各有兩個關鍵學習步驟。其宗旨是把自主學習權、交流話語權、個性展示權還給學生。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化為學生自學、探究、發現和運用知識的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把探索的機會讓給學生,把體會成功后的快樂送給學生,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在領悟中提高。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根據課型需要或學情需要改進使用,適合的就是最好的。《今日課堂缺什么》中提到“靈性產生于民主的空氣中,只有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評價,才會有靈氣的產生。”“三環兩步”的和諧民主氛圍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當前減負增效的教育大環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雖然負擔較重,但是我們應該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不斷更新觀念,改進課堂組織形式,讓語文課程深入學生內心,喚醒內在的生命力,為教育唱出生命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