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章,男,1970年出生,山東省棗莊人,本科學歷,中共黨員,1989年參加工作。工作之余,喜歡將所思所想付諸于隨筆、漫談之類的作品中,既抒發情懷,又結識朋友。

只讀過小學的沈從文,以靈氣飄逸的散文震驚文壇。1928年,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聘請沈從文為講師。上第一堂課時,慕名而來聽課的人很多。沈從文走上講臺,剛開始10分鐘,一句話也說不出。而準備的內容,10分鐘就講完了。他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一堂課,人很多,我害怕了。”胡適聞之,對沈從文的直率和坦誠十分欣賞。

這樣糟糕的一堂課為什么反而受到欣賞?道理其實很簡單,沈從文先生的課堂帶給學生的是“本色感染”,展示的是天然的自己。教師只有在課堂上時刻保持自己的“本色”,不掩飾,不裝飾,不做作,才會有效感染學生、引領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才會是開放的、外露的、真實的。這時,執教者才可以輕易洞察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真實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真正實現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進而喚起他們對學習、對生活的熱情,這樣的課堂才是最美的。

由此不禁想到最近觀摩的一堂語文公開課,講的是肖復興的《荔枝》一文,自由感知課文后,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課文內容,一名學生熟練地把文中的四件事說了出來。執教老師十分自然地點評:“很好,你說得很熟練!”很顯然在這個環節上師生們事先已經“演練過”,而老師這句看似正常的夸獎,卻在不經意間把這一層大家都不愿意觸及的玻璃紙捅破了。“熟練”,本應是業務精通的一個標志,但在追求認知、探究、發現、求新等“本色感染”的課堂上,“熟練”卻已經成為一種難言之痛。

無視“本色感染”的課堂,當然不止“熟練”這一種痛——課堂形式五花八門,又是唱又是跳,討論得熱火朝天,“熱鬧之痛”讓課堂找不到一絲自主求索的“本色感覺”;基本知識學習根本不用老師費心,學生們早早就能“爛熟于胸”,重點內容如何理解,需要怎樣的學習方法,只要轉入具體教學環節,學生們都會“文思敏捷,口若懸河”,“默契之痛”讓課堂看不到一絲合作學習的“本色模樣”;節奏控制格外“穩健”,應該一帶而過的環節,沒有一名學生會“淘氣”地發現問題,應該細致入微的環節,學生們或分組探討,或默讀凝思,或奮筆疾書,或爽朗發言,或大膽質疑,“高效之痛”讓課堂體驗不到一絲自主創新的“本色感覺”……其實,每一位執教者都清楚,如此精心裝飾、細心打扮的“非本色課堂”可能會得到觀摩者的好評,但為實現這一課堂效果而刻意呈現的各種“非本色行為”,必然會給學生們帶來許多不健康的暗示與不同程度的傷害。

課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是學生生命成長的沃野,是師生心靈對話的舞臺。課堂教學只有在追求“本色感染”的健康軌跡上執意前行,學生們才會在自然感染的過程中被喚醒、被規范、被提升,其綜合素養才會在課堂教學的種種“本色體驗”中自然生成。

“本色感染”需要執教者為“真誠示范”注入動力。課堂擁有了“本色感染”,學生就不再僅僅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渴求主動發展的生命體。課堂教學的任務不是告知其問題的答案,而是以自身的特有感染力去引導、激勵學生去感覺、體驗、思考、交往,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作為課堂知識的傳授者,教師在課堂上的感染力,是通過自身的真誠示范感染和影響學生,從而取得滿意的課堂教學效果的能力。課堂上的教師就是學生們求知、探究、協作的一面鏡子,“像老師一樣!”,這就是執教者應該保持的感染力。自己希望學生在課堂上充滿感情地讀書,自己就要先做到;自己希望學生在課堂上談吐文雅,自己的表現就應如此;自己希望學生在課堂探究中應該迎難而上,那就要向學生展現自己具有的戰勝自我的勇氣……學生才可以從中感受到教師情感的真實狀態,才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價值、人性的美麗。

“本色感染”需要執教者的“真摯關愛”提升魅力。課堂的“本色感染”自然離不開師生之間的濃濃關愛,在課堂上,師生間充滿了“關愛”,課堂就會由此變得輕松,教師才會游刃有余地教,學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學;課堂上有了“關愛”,師生才會相互尊重與理解,學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師的想法,教師也不會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課堂上有了“關愛”,教師才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面對沒有學生回答的問題時執教者的尷尬是可想而知的,有時即使一再發動“激勵攻勢”,也仍然無人回應,執教者此時的“關愛”可以是一種轉變吹來“清新之風”,或者降低難度重問,或是變換手段啟發,或者暫時回避這個問題……避免將課堂引入“死胡同”; 此時的“關愛”也可以是一個插曲點亮“幽默時刻”,調動自己幽默的細胞來裝扮整個課堂,可以隨機講一個與此課有關的小故事,可以介紹一個形象的比喻……不讓課堂陷入“全沉默”。這些“關愛式的妥協”雖然需要執教者平日里用心地鍛煉、積累、積淀,但可以真正感染到課堂、感染到每個學生,可以等到課堂情緒高漲時“再回首”,無人問津的問題也許可以迎刃而解了。這樣開放性、生成性的課堂才會讓學生習得語言、發育精神、凈化情感。

“本色感染”需要執教者的“真實情感”豐富活力。課堂上教師用生動、優美、幽默的教學語言誘發學生的“真情感”,既要重視“激勵結果”,更應關注“誘導過程”,而不是醉心于演繹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而應讓課堂上時刻充盈著師生的真實情感,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調動起學生的“真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挖掘教材中極富感情的內容,經過分析、理解、品位,感染學生心靈,陶冶學生的“真性情”;挖掘教材中隱含的“真情感”,讓學生用心感受,用心體味,悉心探究。課堂上生動、和諧的課堂情境,激動人心的情感魅力,營造出情感交流的氛圍,可以充分喚醒學生的真實情感,使之在情趣盎然中積極地構建自己的認知和情感。只有充溢“真情感”,課堂的“本色感染”才更具活力,才能有力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呈現出勃勃生機,讓師生的激情四溢。在情感流動的課堂里,生成的是學生的幸福感、成就感,構建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和諧情,充滿的是求真、向善、愛美的真性情。

最美的課堂莫過于“本色感染”。梵高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身為教師只有傾心于課堂的“本色感染”,自覺丟棄華而不實、形似神異的做法,學生才會在課堂上展現真實的自我,才會充分讀書、自覺思考、主動實踐,他們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和語文素養才會切實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