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國:最偉大的課堂是 喚醒學生心中最美好的東西
作者:本期策劃 薛小琴
發布時間:2016-09-23 12:22: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編者按:
關于教育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在素質教育和減負的大背景下,或許我們不能馬上實現理想的教育環境和教育目標,但我們每天都行走在追求理想教育的路上。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怎樣提升課堂效率?如何讓學生愛上我們的課?怎樣喚醒學生心中最美好的東西?我們在這里傾聽你的聲音。
課改以來,語文似乎越來越得到重視。俗話說:“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然而怎樣學好語文?怎樣在考試中獲得一個好分數?
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眾多家長和老師,恨不能把各種得分技巧全數武裝進孩子的頭腦。
可就有這樣一位老師,高三了竟沒有考試,經常講一些與高考無關的事情,帶著學生談天說地。面對學生的困惑,他總是自信地說,“你負責你的高貴,我負責幫你拿分!”
還真別說,從教二十多年,他真的做到幫助孩子們“站著把分拿了!”
他就是曾任北京四中語文教師,現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員連中國,他說得分不是只有針對考試去學習這一條路——
“就像我們往往堅定而狹隘地認為,只有適應現實才能生活得好,但其實還有另外一條路,你不去試試怎么會知道?”
我們來看看,連老師的這條語文之路上,究竟是怎樣一幅風景?
“情懷是基礎,在重大問題上引發學生思考”
中國的老師和家長特別喜歡講知識,他們覺得只有講實實在在的知識才穩定、踏實。我們較少關注“人”、思想、情懷等,而這些恰恰才是最重要的。
語文的基礎就應該是生命的基礎。情懷是生命的基礎,所以情懷也是語文的基礎。我在讀《平凡的世界》里田曉霞死了的那段,寫了下面的感悟:田曉霞死了,孫少平根本不可能說再見,在他以后的歲月里不會再有第二個田曉霞。有時,堅強其實是一種糊涂。我淚下如雨,這世間有看不見的但卻異常重要的東西。
“人不是掃描儀,不能只掃知識,不思考的閱讀沒有效果”
讀魯迅最早的標志是一種優越感,會覺得那個年代的人多愚昧啊。阿Q和王胡比賽嗑虱子,我們會覺得這有什么好比賽的,多惡心啊,我就不會。但真正讀懂魯迅的標志恰恰是不寒而栗,是一種顫抖感。我會突然發現,怎么這個人身上的東西我身上也有。難道我們真的就沒有比賽過“嗑虱子”嗎?
讀書要把一個人讀出來,要讓文字中的人皮肉豐滿,從紙質當中浮現出來,感受到他的呼吸、他的思想。因為最偉大的文字就是這個人最核心的本質,而我們要從文字當中讀出這個人的面貌、靈魂。
讀書是需要讀出光芒來的。人不是掃描儀,不能只掃知識,不思考。不觸發內在的變化,閱讀是起不到作用的。
“最偉大的課堂,是把學生心中最美好的東西喚醒”
一個老師只有把自己生命中的感動與領悟拿出來與學生分享,才能喚起學生內在的東西。
最偉大的語文課,是把蒲松齡、聶小倩、老師、學生心中最好的東西都喚出來,匯聚在一間小小的屋子里。這個時候,教室里匯集著精神的河流,是一屋子的華彩!一個老師最大的榮耀就是四十幾雙眼睛都凝聚在你身上,你會感覺自己金光萬丈。
一節課最重要的是我們因為“遇見”而萌生了什么?此種“萌生”不見得一下子會有多么茁壯,但那在清晨、在清麗的陽光下可以照得見全身嫩綠骨骼的破土而出,是讓人震撼的。
人越現實,越窘迫,越發感覺到累。因為精神負擔會很重。讓孩子無憂無慮地沉浸在思考之中,才是一個好的老師、好的家長、好的學校應該做的事。
讓孩子和我們一起覺醒,絕不是唱高調。我們往往堅定而狹隘地認為,只有適應現實才能生活得好;其實,還有另外一條路。這條路我試過,也走得通。
“偉大的教育都是自我完成的,寫作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教育過程”
人最根本的是自我的教育,偉大的教育都是自我完成的。在自我教育中你放棄了什么,樹立了什么,改正了什么,教育就完成了什么。
寫作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教育的過程。
文字放在那里,是很扎實的。所以說,孩子如果從小養成了一個寫作的習慣,養成了一個寫作的意識多么重要,這個重要其實不是說高考分數有多么重要,一個孩子自然而然發展得很好的時候,分數自然而然會來。
所有的學法都是植根于活法,活法變了,學法自然就變了。改變活法就是改變學法,這個話不是說起來很飄渺,它是真實在發生作用的。
語文教育很重要就重要在這,一個語文老師很重要,就很重要在這兒,語文教育首先是促進了孩子真實意義上的成長,讓孩子有覺解,有判斷,有認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這才是一個老師要教給孩子的。
“分數只是老師能給孩子的一個很小的禮物,還要在分數背后為孩子謀求更長遠的發展”
我們中國家長的基本觀念是:二三線城市,孩子能夠考上大學,一線城市,孩子能夠考上清華北大。好像孩子們這就行了,從此以后他們就過上了無憂無慮的如王子公主般的幸福生活。在座的還有我的學生,考上四中就行了,我問大家你過上了王子公主般的幸福生活了嗎?大家都搖頭,我跟孩子們說你今天沒有過上,你考上哈佛大學依然不會過上。
優秀就是把你放在砧板里面不斷錘打,你優秀就不能害怕錘打。所以不是說孩子考上清華北大了以后,我們的責任已盡,對他來說人生才剛剛開始。所以我們要為孩子謀分數,還要在分數背后給孩子謀求更長遠的發展,這才是老師和家長更大的事業。
一個好老師給了孩子不錯的分數,其實只是送給他一個很小的禮物,因為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夠通過考試考出來的。除了考試以外,人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巨大的挑戰,不是只有高考這一件事。
(來源:新校長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