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讀李鎮西《愛心與教育》有感
作者:胡 華 陜西省紫陽縣毛壩中學
發布時間:2016-09-22 10:35: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初識李鎮西老師其人,緣于他的文章《學生給老師撐傘,何錯之有?》,從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李鎮西老師和他的學生之間亦師亦友、親密無間的師生感情,他不但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知心朋友。通過這篇文章,李鎮西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因此記住了李鎮西這個名字。
暑假期間,我偶爾在書店看到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于是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本書,并急忙回家閱讀。從一開始閱讀,這本書就深深地打動了我,除了吃飯睡覺之外,我幾乎手不釋卷地看完了這本書,書中李鎮西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常常使我感動得情不自禁地流淚,同時也使我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從教十幾年來,我從沒有和學生之間有過李鎮西和他的學生之間這樣深厚的感情。雖然我和一些學生相處的也很好,但那通常是一些學習較好的學生,而且我也自認為并沒有真正走入他們的心靈,他們更多地是出于對我的尊敬,而不是那種如朋友般的友情。至于差生,我向來是不屑一顧的,但通過看了李鎮西和他的學生們之間的故事后,我在深深敬佩他的同時,也對自己以前的想法和教育教學行為感到了深深的愧疚。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在喊著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和“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其實大多數時間,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學習成績好的“優生” ,我更是信奉著“一好遮百丑”的傳統教育觀念,只要這個學生學習好,哪怕他有其他品德上的問題,我也故意視而不見,這其實是與培養現代化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相背離的。在那些“后進生”身上,我幾乎沒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去關注他們的學習、去關心他們的成長、去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使他們喪失了學習的信心。
李鎮西真正做到了愛每一個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他的教育藝術在于他有一顆童心、一顆愛學生的心,他揣著一顆為中國的教育事業而奉獻的赤誠的心,踐行著真正的素質教育,他的教學和班級管理都流淌著他民主教育的理念。
這本書對我的啟發是那樣大,振聾發聵,使我真正開始正視自己的教育之路,使我從過去的教育教學的迷茫中清醒過來。毫不夸張地說,這本書對教師和家長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看了這本書后,我在書店又買下了《做最好的老師》《彼此珍藏最溫馨》《返璞歸真說教育》等李鎮西的教育專著,并不知疲倦地反復閱讀,從中體會李鎮西的教育真諦,汲取其中的教育營養,從而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早日成熟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