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實三個“一”,語文學習更精彩
作者: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附屬小學 黃新艷
發布時間:2016-09-22 10:58: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葉圣陶說:“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要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就是要使語文學習成為一種日常生活方式,過一種快樂的語文學習生活。語文學習生活豐富而精彩需要我們從每天的三個“一”做起。
一、誦讀一首詩:在古韻中積淀語文知識
“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瑰寶,語言表達精妙、藝術手法奇特、思想意蘊深厚。誦讀古詩,能幫助學生豐富語言積累,陶冶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所以,每一天,教師和學生應以誦讀古詩開啟新一天的學習旅程。
誦讀篇目有時要結合課文,比如學習了陳毅的《青松》,讀《秋菊》《紅梅》;學習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讀《涼州詞》。有時需要結合時令,春天誦讀《詠柳》《絕句》《春日》等,夏天誦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小池》《閑居初夏午睡起》等。有時是系列式,比如誦讀幾篇李白的詩,感受奇特的想象、壯美的意境和清新的風格。教師應更多地把誦讀的舞臺留給孩子們,老師領讀、師生對讀、生生對讀等,多樣化的朗讀方式激發了孩子們的誦讀興趣,他們讀得興趣盎然。童子講壇說古詩,學生從背景、詩意、詩境、表現手法等多個維度解讀古詩,引領伙伴走進詩中,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談。古詩誦讀擂臺賽,各小組展示自己的誦讀本領,溫故知新,收獲頗豐。古詩配畫,詩與畫互相映襯,傳遞出別樣的詩情畫意。每天的晨誦時間,我們與古詩相約,與古人對話,孩子們在每一天的積累中感受著古詩的悠悠韻味,逐步積淀著文學素養。
二、閱讀一小時:在書香中汲取語文營養
要使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每天一小時的閱讀底線是必須達到的。每天中午,教師應和孩子們一起共讀半小時。低年級時,教師講故事學生靜靜聽,抓住繪本的“留白處”啟發孩子想象故事情節,說說感受,并積累語言。年級高了,教師可采用學生自由靜讀和閱讀分享結合的方式,有時師生一起閱讀,徜徉書海,有時展開討論,暢所欲言。在保障廣泛讀的基礎上,作為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努力做到讀思結合,這樣的午讀才是收獲滿滿的。
放學回家后,孩子們還得保證至少半小時的閱讀時間。低年級時需要家長的督促,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閱讀的熱情勁兒已使他們自覺沉迷于書海,很多孩子往往是手不釋卷。這得益于學生閱讀行動的記錄與考核,每個孩子都有一份《讀書郎閱讀行動記錄單》,由家長填寫孩子具體的閱讀情況,每讀完一本,就可以到教師那里考核,過關后就能為自己積累一定的閱讀分值,然后根據分值評比班級的“閱讀秀才”“閱讀進士”“閱讀探花”“閱讀榜眼”“閱讀狀元”等。
三、練寫一段話:在表達中錘煉語文能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確實為孩子的語文生活開啟了一扇窗。然而,從讀到寫的突破,其間還需要一定的銜接。每天一段話,就是最好的銜接方式。或許,會有教師把“寫一段話”理解為這是低年級的事,高年級更關注段和篇的訓練。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寫不好段,又怎能寫好篇?年級不同,訓練的要求可以不同,無論與課外、課內、習作、生活的哪種結合,都要立足于年級特點和學生的習作原有水平。
寫話題材多來自于教材中的仿寫,比如《理想的風箏》開頭以景喻人,用春天的景色和風箏勾起我對劉老師的回憶,引出人物,學完后讓學生也嘗試著寫寫這樣的開頭。寫話訓練也可以是主題式的,比如為了讓學生掌握小動物外形的特點,就可以在觀察的基礎上,讓學生連續幾次寫。當然,這種寫也是階梯性的,一開始可以是共同觀察,細致指導后共寫一種,而后“邊扶邊放”,在為學生提供詞句依托的基礎上讓學生寫,最后可以完全放手,自由觀察練寫。寫話還可以是話題式的,教師給出中心話題,學生圍繞著寫。比如“冬天到了,天氣可冷了!”“看到自己考試得了優秀,我的心里高興極了!”“運動會上的××比賽最精彩”……寫話訓練必然只落于一處,教師要做的就是確定好一個訓練的點,然后提供方向,引導學生前往。
哲學家說,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愛的東西活著;教育家說,一個熱愛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愛的教育活著。筆者想說:只要我們鐘愛語文教學,鐘愛學生,每天堅持做好三個“一”,學生的語文生活一定能越來越精彩。而我們,也一定能品嘗到語文教學的快樂,享受到語文學習生活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