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課堂,“美不勝收”
作者:江蘇省海門市悅來初級中學 倪裕琴
發(fā)布時間:2016-09-22 11:17:4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我在教學中總是利用詩詞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美不勝收”的詩詞課堂中感知美、體驗美。
一、深入淺出,理解審美意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美是一種敏感的良知的教育手段。”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美,我采用深入淺出的語言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中的意蘊之美,讓他們和詩詞形成情感共鳴。
如學習《次北固山下》時,我首先采用深入淺出的導入語在學生心中構筑出一個場景,使他們沉浸在詩歌的意境之中。“在一片青山綠水之間,詩人看到了潮水的漲落,看到了頭頂?shù)拇笱悖@個時候本來應該是和家人團聚的日子,但是詩人卻只能夠在渡船上,孤獨地等待著船靠岸,大家能想象一下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嗎?”這樣簡單的幾句話就將《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歌的意境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對于詩歌的內(nèi)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此后,我又從幾句詩入手,讓學生對詩歌的意境進行深入思索。如向學生提出:“思索一下‘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這句詩是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呢?大家可以將這句詩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對比一下,看看這兩句詩歌有什么異曲同工之妙?”我沒有讓學生咬文嚼字,沒有讓他們一個字一個字地解釋這首詩的意思,而是從詩句整體出發(fā),讓學生將不同的詩歌進行對比,從而感悟其中的詩歌意境。在教學中,運用深入淺出的語言來發(fā)展學生審美,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更好地欣賞詩詞就要突破詩詞的表面,感受到其中的審美意蘊。
二、激發(fā)想象,感悟審美境界
教育學家檀傳寶提出:“通過建立審美化的教育活動而實現(xiàn)存在于全部教育過程之中的一種大美育。”為了更好地實施審美化的教育活動,我將詩詞作為突破口,激發(fā)學生的想象,促進他們更好地感悟審美境界。
如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就采用激發(fā)學生想象的方法來進行詩詞教學。首先讓學生猜一個謎語:“有時彎如鉤,有時圓如盤,掛在高空中,日出就不見。”學生很快就猜出謎底是“月亮”。隨后我便讓學生想一下要如何來形容月亮,學生們很快就展開了思索,從月亮的顏色、形狀、象征意義等方面入手來形容月亮。有的學生還將嫦娥和廣寒宮等和月亮有關的傳說故事也聯(lián)想了起來。在這個基礎上,我讓學生自主閱讀這首詩歌,并思索以下幾個問題:“詩人是如何描寫月亮的?有哪些句子是剛剛的討論中大家沒有想到的呢?蘇軾在描寫月亮的時候抒發(fā)了自己怎樣的情感?展開想象,假設你是蘇軾,你在創(chuàng)作這首詞的時候有著怎樣的心境呢?”這樣便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讓他們更好地欣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感受詞中獨有的審美境界。詩歌往往意境深遠,利用詩歌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促進他們更好地進行審美感知,是提高學生審美情操的好方法。
三、嘗試創(chuàng)作,激發(fā)審美能動性
如果要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就要注意潛移默化的陶冶,要將各種審美內(nèi)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我在進行詩詞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嘗試將詩詞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通過嘗試創(chuàng)作詩詞來激發(fā)他們的審美能動性。
如學習《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時,我便讓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詩歌。我告訴學生:“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會遇到和親朋好友送別的時候,在這種時候大家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大家可以閱讀一下《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這首詩歌,然后感受一下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時的心情。如果讓你來寫的話,你會寫出怎樣的情感呢?”我讓學生以情感作為主要的突破口,嘗試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寫出自己和朋友分別的場景,寫出自己的心情。這樣的嘗試是學生進入美好詩歌世界的關鍵一步,在嘗試詩歌創(chuàng)作的同時,學生對于《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這首詩歌所展現(xiàn)的意境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們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詩人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激發(fā)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來激發(fā)審美能動性,可以讓學生被自己的詩詞語言所感動,提高欣賞詩詞的興趣,從而產(chǎn)生成就感。
要使學生感受到詩詞之美,教師還要從學生的審美體驗入手,用各種方法來實現(xiàn)學生和詩詞之間的對話,讓學生產(chǎn)生自己獨有的審美體驗。這樣才能夠在學生的心中構筑起一個美不勝收的詩詞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