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標準》采用國際通用的分級方式,將英語課程目標按能力水平分為九個等級,其中小學畢業時達到二級要求,初中畢業時達到五級要求,高中畢業時達到八級要求。目前學校的英語教學雖然都能基本達標,但事實表明,盡管大部分小學生畢業時英語成績達到“優秀”,但步入初中的新生仍然停留在小學的思維模式上,時間一長,立刻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因此,如何讓學生完成從小學到初中的過渡,這是每一個初中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影響小學與初中英語教學銜接的障礙

1.小學生和初中生身心有差異。

小學和初中是兩個區分度很大的時期,他們所處的學習階段也分別具有不同的教育規律和特點。剛剛畢業的小學六年級學生,心智還在發育。進入初中,面對節奏感更強的初中學習節奏,部分學生應接不暇。對于初一新生來說,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需要一個階段。這個適應過程對于心理素質良好的學生來說,適應期會縮短,但對于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2.小學與初中英語教材的差異。

初中階段的英語教材相對小學英語教材來說,詞匯量明顯增大、語篇句法難度也大大提升。小學課堂還是以聽說,以模仿、認知和重復為主。而初中階段,英語學習需要通過句型的操練和背誦,過渡到閱讀能力的綜合提升上來。許多小學生升入初中以后仍然保留著原有的慣性思維,以為英語就是背背單詞、背背句型,忽視英語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結果英語成績始終徘徊不前。

3.小學與初中學習英語的方法差異。

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雖然也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因為小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差異,英語課堂的學習主要還是依賴教師,學習進程多表現為被動吸收,以機械記憶和操練為主。而初中英語課堂,隨著學生學習自主能力的增強,學習自覺性的提高,教師會更多地放手,學習進程更多地表現為學生間合作探究、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的學習方式。剛升入初一的小學生,往往會繼續沿用小學學習英語的方法,學習英語的主動性不強,結果一個階段以后,英語學習障礙重重:單詞經常不過關、句型文章不熟練、小測驗成績很不理想。小學、初中的銜接嚴重告急。

二、應對小學與初中英語教學銜接障礙的對策

1.幫助學生做好銜接階段的心理疏導工作。

英語教師不能只是個教書匠,教書的同時也要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開學初,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端正學習英語的態度,幫助他們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和決心。同時教師應該利用好家長會和班會的契機,向家長和學生介紹初中英語學習的特點及應有的態度、習慣等,澄清他們思想上的顧慮和一些錯誤的觀念。家長應該配合教師為學生排除萬難,打好英語基礎,才能有以后的長遠發展。

2.降低起點,分散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銜接階段的學生往往會出現“困難→不感興趣→成績差→更不感興趣→成績更差”類似情況的惡性循環。因此,幫助學生及時解決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英語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的語感,讓他們多讀、多聽、多模仿。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應在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同時,把脈學生的學情,根據學情給出相應教學量。初始階段,教師應為學生多搭臺階,多設梯度,讓學生小步前行,這樣就會減緩銜接階段的差生出現,避免兩極分化的提早出現。

3.傳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部分小學生升入初中以后掉隊的最主要原因還是他們的學習方法和新的教學內容不相適應。從初一開始,教師就要授以他們學習英語的正確方法。當他們在英語學習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教師要發現他們在學習中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然后鼓勵他們對癥下藥,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習效率。

4.注重形成性評價在銜接階段的作用。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是為引導教學過程正確、完善地前進而對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采取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有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