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英語教學中的語篇猶如一片森林。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因此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必須在英語語境的整體視角下讓兒童感知單詞、理解句子、感悟英語的語義功能,進而優化兒童英語學習的策略,提高兒童的語言應用能力。

一、語境指什么:對語境本真意義之追問

所謂“語境”,是指與兒童的英語學習相匹配的語言情境、文化背景等。在兒童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給兒童提供英語學習的語境,讓兒童在語境中感受英語,培養兒童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為兒童的英語學習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1.指向兒童的言語發展。

小學階段英語教材的呈現基本上是“對話式”的。囿于教材的編排特點,許多英語教師的英語教學常常降格為“純對話操練”,問答模式貫穿英語課堂教學的始末。如此,兒童缺少了英語的思維參與,更談不上理解和運用。兒童英語教學必須指向兒童英語言語的發展。在這里,言語不是對英語單詞的死記硬背,而是能將英語單詞植入語境,在語境中感受、體驗英語單詞。

2.指向學科的文化熏染。

作為一種語言,英語根植于其賴以存在的西方文化。但在和外國人交流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大部分中國人往往不能擺脫思維的習慣,詢問姓名時常用“What’s your name?”寒暄時常常用“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等。如此,外國人常常顯得很尷尬,覺得莫名其妙。其實,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著名語言學家拉多認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

二、如何開闊兒童的英語視野:優化語境教學之綠肥紅瘦

兒童閱讀英語文本的過程是一個由“言語”而“語境”的過程。透過英語的言語表達,兒童感受語篇的內涵。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語篇內容,引領兒童進行英語思維活動。要處理好英語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之間的關系,鼓勵兒童將所閱讀的語篇內容和自我英語閱讀知識、興趣、觀點和閱讀經歷聯系起來。

1.超越“單詞”,在“活的圖片”中因勢利導。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六年級上冊Unit 8“Chinese New Year”,本單元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圍繞“春節”主題,展示了香港女孩Anna 一家春節的活動計劃。如果兒童單靠閱讀語篇去理解,對于班上的英語學習“后進生”而言可能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教師可以讓兒童在閱讀課文之前,引領兒童認真觀察圖片,看圖說話,讓學生根據內容說出相應的節日。在兒童理清英語文本脈絡后,才能理解Su Hai的香港網友Anna給她的電子郵件,才能更好地理解目標句型——be going to...的用法,也才能了解到香港不同于中國大陸的節日習俗。

2.超越“程式”,在“語義連貫”中習得智慧。

例如學習“At weekends”(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7),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學習任務:What do you do at weekends?提示學生可以用I always/usually/often/...。讓孩子進行語義連貫的英語表達。例如,T:When do you get up? S1:I usually get up at six thirty.T: When do you play the piano? S2: I usually play the piano at five o'clock in the afternoon.這樣的超越“程式”的任務學習活動既能促進兒童認真閱讀文本,又能使兒童注意文本中的語匯和語義。如此,兒童在運用中將語句的前后聯系進行理解和運用。在言語實踐活動中把握語篇對話中的邏輯關系,有利于言語輸出和言語交際。

3. 超越教材,在“活的生活”中活用英語。

例如,在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 Uint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Story time”板塊時,如果按照書上的4幅圖的內容這樣來學習和表演,學生估計一兩天就會遺忘。于是,筆者就事先準備好對話中出現的一些水果(pineapple、mango),在書本對話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How many ... do you have?”“I have...”,使得對話內容更加完整,使其更像我們生活中做水果沙拉的情境。讓孩子們在小組內交流,以獲得自己所需的水果食材,完成水果沙拉的制作。學完對話后,在老師的要求下許多孩子爭先恐后地要上臺來表演。在道具齊全的情況下,情境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表演起來形象逼真,所教的知識點和語言點運用得恰到好處。

英語的語境教學特別關注英語的言語形式與言語意義。在教學中,通過一系列舉措,讓兒童感知、體驗、運用言語,通過有語境、有意義的語言輸入激活兒童有語境、有意義的語言輸出。兒童因此超越了單純的言語模仿,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