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無疑是落實這一理念的有力抓手,被廣大教師越來越多地引入到課堂之中,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高效課堂的構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優化課堂管理,切實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呢?

一、依據生情,合理分組

要讓小組合作學習有效,首先就得合理分組。教師可根據平時掌握的情況及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和技能等差異將學生分成6人一組,每組至少有兩名以上成績較優者,一名中等生和兩名左右的學困生,并由組員推選出一名學科長。明確學科長職責,充分發揮學科長的組織和協調能力,在組內進行合理分工,讓每個組員都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明確自己在小組內所承擔的職責,明確小組合作要達到的目標。

二、兼顧全員,分層設問

要讓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教師就得兼顧不同層次學生,在問題的設置上要有針對性。既有學困生能獨立解決的簡單問題,又有學優生的拔高問題。這樣就可以讓小組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展自我、展示自我的機會,避免組內出現展示機會差異過大的狀況,學優生展示機會多,學困生展示機會少,挫傷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在積分時,同一問題學困生積分更高些,學優生積分稍少些,這樣能更好地促進組內團結協作,讓學困生得到長足發展,讓合作學習效果最優化。

三、多樣評價,激發競爭

新課程標準倡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要求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并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以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鑒于此,我們在課堂上的評價方式就可多樣化:學生自評、組員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可穿插使用。內容上可側重于作業檢查、單元測驗、上課回答問題次數、小組階段成果等方面。當然,科目不同,側重點也就不同。另外,回答問題、補充、板演都有不同的積分,切實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按法學習,確保實效

盡管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科長牽頭,各組自行進行的,但學習過程還是有一個基本模式的:獨立學習——結對學習——小組討論——集體分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先用較短時間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和同桌討論自己的想法,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小組內討論,討論后可選代表在全班分享討論的結果。這種學習模式既讓學生有機會獨立思考,也能從其他學生身上獲得新的想法。每小組中的學困生還可與學優生結成學習對子,通過“兵教兵,兵強兵”,讓優秀生幫助學困生學會如何去思考和表達。在此環節,學生都會非常積極地進行學習和思考。活動中,教師應強調過程的真實、有序、緊張(真實指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有價值,學習過程不流于形式,避免有組員落單;有序指學科長的合理分工,任務到人,避免有問題落單;緊張指在學習過程中組員應做到思維的緊張,全力以赴,全神貫注,全心全意)。

小組合作學習剛開始,學生們學習可能有點被動,但頻繁的小組活動可以讓學生逐漸適應這種模式。讓學生逐步掌握如何進行團隊合作,學科長如何指導組員參與討論。教師也可花一些時間向學生講清楚對于小組活動的期望。在進行小組活動時,教師希望看到什么樣的情景,希望小組活動有什么樣的結果,哪些行為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例如期望看到小組里的學生在學科長的安排下輪流發言;期望看到每個學生都參與活動;期望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期望看到任務最終能夠完成;期望學生能夠學會如何在存有差異的情況下合作;期望學生能夠和不是自己朋友的學生合作。學生小聲談話和安靜的思考是允許的,無序的討論和喊叫是不允許的;學生帶有目的地在教室里走動是可以的,在教室里走動聊天是不允許的;敢于提出新想法是值得尊敬的,嘲笑別人的想法是不允許的;創造性的思考是值得提倡的,遵循別人的思維是不提倡的……在學生活動時老師要巡視監督,這樣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行為和進度,并給予適時補充和指導。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而又可行的學習方式,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只要我們不斷優化課堂管理,正確運用,合理調控,我相信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定會不斷增強,借助小組合作學習,實現高效課堂的愿望定會很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