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學生大部分是13歲左右的孩子,他們在這個年齡身體形態開始發生顯著變化,心理也相應地產生變化,但理性思維的發展還很有限,他們在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各方面,做得都不夠好,尤其在看待問題上,還處在直觀和感性階段,缺乏思考。他們剛升入初中對新學習環境充滿好奇,對新認識的教師和同學感到陌生,對新的學科很感興趣,這些科目的內容豐富多彩,是他們以前未曾接觸到的。他們對初中生活充滿憧憬,希望能夠快速地融進新的生活中。那么我們教師應該做好引路人,為他們指引前進的方向。

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七年級學生剛上初中,對初中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向往,但他們的學習習慣和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應先從開學通過班會的形式學習《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等準則和儀表儀容、校紀校規、班級制度、文明禮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再從培養初中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說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正確引導學生,讓他們盡快適應初中生活。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我認為,先從尊重和欣賞代課老師開始,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彼岳蠋煶伺μ岣咦陨砟芰λ酵猓瑢W生還要尊重老師,應該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再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引導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去解答。課前預習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還能提高課堂聽講的效率。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學生上課要專心聽講、聚精會神、積極發言,跟上老師的節奏,把握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疑點,邊聽邊思考;再次就是要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做作業的目的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的學生做作業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采用拖、抄、代等形式,長此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影響了學習效果。最后養成復習歸納的習慣,復習就是加深理解、鞏固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把已學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分散的、孤立的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更容易讓學生理解。

二、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進入初中,學生學習的科目增多,需要理解記憶的成份增多,現在為了全面提高素質教育,七年級所開設的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全部都要進行統一測試。在小學時,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大,事事都聽老師的安排;中學老師開始逐漸放手讓學生自己學,課后學生自己完成作業、支配課余時間。這使得一些懶惰、自控能力差的學生會產生厭學,所學的教學內容跟不上老師的步伐,慢慢地變成問題學生和學困生。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點上,班主任要和科任教師要經常溝通,了解班級中的每一名學生,并結合各科特點,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從制訂階段性學習計劃開始,逐步在預習、聽課、練習、復習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和鞏固練習。當然我們也要在教學中也要深入淺出,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上循序漸進,樹立學生對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三、 家庭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人們常說:“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人生成長的搖籃。”兒童時期是人的許多良好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的養成時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長中至關重要。因此,爭取家長積極配合是一項重要任務。爭取家長配合的方式的主要方式是家訪,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我們可以通過與家長打電話、發短信、發郵件等多種方式和家長溝通。這樣不僅使老師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在家表現、個性形成的原因,為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提供了條件,也能為廣大家長更多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我們相信在老師和家長的努力下,學生在日常行為、學習上都會有很大的進步。

學生在七年級有了正確引導,到了八九年級的學生自然會主動學習,并不斷進步。初中三年,光陰似箭,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學會了知識,更學會了如何做人,做一個國家社會需要的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