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小學數學計算出錯成因及對策
作者: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略鋼九年制學校 張慧琴
發布時間:2016-09-22 17:04: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生進行數學計算時常常錯誤不斷,有的是學習方法問題,有的是學習習慣問題。筆者長期擔任小學數學高段教學,經過多年探索,找到一些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排除心理和環境因素干擾,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各種因素干擾,計算時就會出錯。干擾來自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指人的心理因素,它包括緊張、興奮、沮喪、恐懼、高興、懷疑、信任、尊敬、鄙視等。對小學生來說,下課時孩子和同學吵架,家長在旁邊嘮叨,教師的批評,明天要出去春游的消息以及晚上誘人的佳肴等,都會使他們的心理產生波動,成為計算出錯的誘因。作為老師不可能了解所有孩子的內心變化,當孩子連簡單的計算題都出錯才能發現他不對勁。因此,在期中期末考試及競賽前等關鍵時刻,排除孩子的心理干擾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對高段孩子可以采取“全面撒網,重點捕捉”的方法,在考前賽前要求孩子自己凈化,排除干擾,凈化心靈,對自我凈化能力弱的孩子老師不妨單獨給孩子喂點“心靈雞湯”,排除心理因素。
環境因素主要是外界的動作和聲音干擾。孩子在進行計算時,同桌借文具、問問題以及校園里的喧鬧聲、公路上的汽車鳴笛聲都會對孩子產生干擾。這些干擾有的可以人為控制,有的則無法掌控,無論哪種情況都不可預知,教師要有意識地從低年級開始訓練孩子閉眼靜坐,想心中所想之事,不為外界干擾,錘煉學生的抗干擾能力,爭取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有了這種定力,高年級進行計算時才能排除外界干擾,心無旁騖地進行計算。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讓習慣成為成功關鍵
良好的習慣可以使人受益終身。我們可以看到習慣好的孩子,桌面、抽屜里書本整潔有序,作業美觀干凈,書寫漂亮。而習慣差的孩子,不僅學具擺放亂,計算時往往會把上行的“3”抄成“8”,把“<”寫成“>”,草稿紙上的分母“5”作業本上就變成了“8”,每個數字都頭上長“毛”,腳下長“尾”。好習慣不僅讓孩子小學受益,中學大學乃至今后的人生依然受益無窮。一個習慣養成需要21天。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第一責任人,有義務和責任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好的學習習慣包括:提前預習、及時復習、主動識字、經常閱讀、口語交際、善于提問和規范書寫。后者對提高計算正確率至關重要。從小規范書寫數字,不僅使卷面美觀,還能減少錯誤。對高年級沒有良好書寫習慣的學生,可以建議家長送書法班學習,教師也要采取一些措施,堅決糾正書寫潦草的習慣,可以有效減少計算時出錯率。
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大幅提高計算正確率
數學計算出錯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牢,使用錯誤的方法進行計算,用交換律時學生卻用成了結合律,這是對定律理解不透,使用不當。這就要求教師把工夫下在計算之外——注重學法培養。要讓學生求教與自學相結合,自己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去獲取,在認真學習和研究的基礎上去尋求教師和同學的幫助;要讓學生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在解決問題時,要盡量采用不同的途徑和方法,要克服那種死守書本、機械呆板、不知變通的學習方法;要讓學生學用結合,勤于實踐。對所學理論知識,要在更大范圍內尋求它的具體實例,使之具體化,盡量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思維方法應用于實踐。要讓學生及時復習,增強記憶,課堂內容必須當天消化,要先復習后做練習。復習必須經常化,單元結束后,應將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整理,使知識系統化、深刻化。學法養成要持之以恒,斷不可一曝十寒,要見成效,要讓學生變成自覺行為,貫穿學習生活始終。
計算出錯雖是老大難問題,只要教師樹立信心,堅定信念,從以上三方面著手,細心地做,耐心地講,苦心地抓,持之以恒,終會見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