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關系密切,充分協調好課堂教學多重關系,能促生教學資源,打造生物高效課堂。

一、解讀教材,拓展學習內容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要對教材學習內容展開深度解析,要從教材解析中找到教學設計突破的角度,通過學習舊知展開引導,形成新舊知識的有效對接。教師深入教材內容研究,為教學設計做好充分準備,也為課堂教學生成做好預設。

如在學習《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時,為讓學生有更多直觀感知,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介紹人體泌尿系統構成。學生看得非常投入,教師針對視頻內容展開講解,然后拿出豬腎進行實物展示。學生都充滿好奇地進行觀察,教師給出具體引導。很顯然,教師對教材學習內容進行了深度解剖,為學生準備了相關視頻,還專門找來實物進行展示,為學生深入學習創造條件。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許多問題,教師對問題進行收集整理,形成重要的教學成長點。教學生成呈現動態特征,教師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當教學生成出現時,要及時捕捉、及時處置,這樣才能發揮教學生成的價值和作用。

二、創設情境,生成靈動課堂氛圍

初中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教師要注意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在激活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期待教學生成的涌現。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生物學故事、引入謎語、列舉生活案例、提出懸疑性問題,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文字、視頻、動畫、音頻等材料信息,為課堂教學順利展開渲染氣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積極性一旦被點燃,課堂教學就自然進入到佳境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為學生學習創設適宜環境。

在學習《血液和血型》時,教師設計多媒體課件,先提出自主學習思考題:血液是人體的什么組織?它有什么功能?血液是由什么組成的?血細胞包括哪幾種?血漿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血常規化驗檢查的項目主要有哪些?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學習,并自發進行討論。在展示時,有學生說血液由水、蛋白質、葡萄糖、白細胞、血小板和紅細胞等成分組成。于是,教師拿出一個裝有雞血的試管。血液已經開始出現分層現象了,這說明什么問題呢?學生很快給出解答:試管上部為血漿,中間為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面為紅細胞。教師給出肯定評價。學生回答問題難免出現偏差,教師要及時抓住這些教學契機展開引導,使教學快速步入正軌。

三、錘煉語言,激活課堂教學因子

生物學課堂教學涉及眾多學術概念,教師的教學語言需要準確、縝密和富有邏輯性。為提升課堂教學氣氛,教師在教學引導、與學生互動時,教學語言要生動、幽默。教師語言與自身性格特質有密切關聯,這也是個人魅力的具體展現。錘煉教學語言,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也是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教師語言設計是一門藝術,面對同樣的教學問題,不同教師會用不同的教學語言進行解讀,其教學效果呈現出差異性。這就說明了教師語言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重視自身教學語言的優化設計,從教學引導展開突破,為課堂教學生成提供肥沃土壤。

在學習《人體內的氣體交換》時,教師展示圖表,讓學生猜一猜其中未知的成分:我們每天都要呼吸空氣,這些空氣包含哪些成分呢?學生回答:空氣由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組成。教師追問:我們吸入的氧氣占21%,那呼出氣體中還有多少氧氣呢?吸入的氮氣占78%,呼出的氮氣還有多少呢?吸入的二氧化碳為0.032%,那呼出時二氧化碳占多少比重呢?吸入時還有0.5%的水蒸氣,呼出時水蒸氣會增加還是減少呢?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猜想。從教師語言設計可以看出,為追求語言的個性化特征,教師故意不用同一句式發問,就是要增強語言的豐富性。學生面對教師的個性化發問,也不會產生審美疲勞。

促生課堂教學生成資源,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意識。教師有效整合教學生成資源,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還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度,贏得課堂教學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