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
作者: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雙安鎮中心學校 郭申海
發布時間:2016-09-21 11:43: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既要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又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既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學生逐漸掌握語文工具,又要讓學生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要學好語文,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就顯得尤為重要。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前提。然而,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注意從起始階段抓起。“學知識是必要的,但是學習知識必須成為一種習慣。”
1.要培養學生讀的習慣。
“讀”是理解的源頭,所以讀相當重要。指導低年級學生朗讀時,讓學生用手指著字讀,逐字認清、讀準,逐漸養成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吐字清晰的習慣。隨著年級的增高,要培養學生朗讀、速讀、默讀、齊聲讀、瀏覽等習慣,為學生的日后學習工作打好基礎。
2.要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習慣。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只有在讀的過程中產生問題,然后通過反復地讀,認真的思考,積極的討論,最后得出答案,才算真正讀懂了、學通了。質疑是一個由淺到深的過程,是一個由局部到整體的過程,需要教師逐層點撥、引導。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摸到門道,形成一定的方法,養成習慣。在培養學生質疑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要多激勵、多肯定學生,激發學生想提問題的欲望。在質疑的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讀,自悟、思考、討論解疑。每次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都要給予適當的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天長日久學生必然養成質疑、解疑的習慣。
3.要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古人的讀書經驗,對于今天語文課的學習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好段及不理解的地方用不同標志畫出來,也可把自己或他人對文章某一部分的看法記錄下,這樣可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4.要培養學生積累的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累好詞好句,更重要的是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教師指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把自己發現的一些好詞好句及名言警句摘錄下來,按寫人、記事、寫景、狀物進行歸類。只要學生有了一定量的積累,作文便有話可說、有詞可用了。針對一些經典的課文,要鼓勵學生借鑒其寫作順序、謀篇布局。
5.要培養學安靜閱讀、認真寫作的習慣。
在執教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主動地提供安靜的閱讀環境,引導學生借助文字,借助范本語言,以學生的視角還原豐富文字背后的真實情境。利用孩童的豐富想象力,在想象中建構文字的立體表象;在同伴之間思維的碰撞下,借助情境還原文字所傳達的真實畫面;在思考中,豐富和提升對文字的理解;在揣摩中,實現讀者與有生命的文字的對話。這樣就能使每一位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表象化的,而是能夠客觀理解文字及文字背后的密碼與意義。真閱讀了,就會有一吐為快的需求,此時習作便應運而生。
因為有了思維的參與,閱讀與習作變得舒緩起來了,靜謐起來了,慢下來了,也“鼓起來”了,鼓起的是文字的含金量。課內閱讀是為了得法,課外閱讀才能得意、得言并得道。閱讀教學只是引路,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的殿堂,以膜拜的心參觀;習作教學只是學生將自己的思想進行表白的“練兵場”,目的在于成為習慣。我們要將寫與讀自然而然地結合起來,形成整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