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古詩文 誦讀習慣培養的途徑
作者:陜西省淳化縣方里鎮學區 黨仲強
發布時間:2016-09-21 11:41: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經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所載為常理常道,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經典作為源頭活水。“經典”不僅構成民族之傳統,而且提供給全人類以無限之啟發。十三歲以前是兒童記憶學習的黃金時期,也是兒童語言文字學習的最佳時期,更是兒童文化素養、高尚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從小教導兒童讀經典,不僅符合兒童學習的天性,而且使人自幼就開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奠定一生優雅的人格基礎。《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一、培養誦讀興趣,讓學生愛上經典
農村校舍、活動場地寬敞,環境清靜,受外界干擾較少。孩子們生活在廣闊的天地中,他們有著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跳皮筋歌使課外活動充滿樂趣,彰顯著農村孩子的活力,又蘊含著豐富的語文“經典”元素。這種質樸、純真又充滿野性的農村孩子特有的氣質,使我找到了“經典”誦讀的切入點。寓“經典”誦讀積累于學生豐富的課外活動之中,是多么愜意而富有詩情畫意的經典積累之路。為此,我教授五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時,吟誦了孩子們常在校園對抗比賽的“丫丫呀,呀馬架……”導入,學生興趣頓增,眼中閃出了道道亮光。我抓住時機引導:“同學們,你們傳唱的這首歌謠是寫農村孩子生活的嗎?那我們今天學習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學了以后你們能把這首詞傳唱在課間活動中去嗎?”一節課的誦讀釋義,學生大多已熟讀背誦。課后校園里傳來陣陣《清平樂·村居》的朗誦聲,從此我一發不可收拾,每每在課后為學生引導,布置一定量的課外詩詞經典。
二、環境熏染增趣,讓學生目染古詩文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學校讀書環境是一種語言,更是傳遞信息的獨特方式。創設良好的讀書環境,能激發學生的讀書欲望,催化學生愛讀書的情感。農村小學校舍面積大,生均占地面積多。一個60多平米的教室,總共僅有30名左右的學生,校園面積就更是廣闊,百草園處處皆是,因此我利用這個城市學校無法實現的優勢,在教室后邊布置了一個小型圖書角。XX班級“好詩詞推薦臺”“好詩詞大家讀”“讓我告訴你”等主題的推薦欄目,使每一個孩子都能隨時拿到古詩詞書籍,隨時有書讀。開啟班級主題古詩詞板塊宣傳活動,書寫詩、詞、歌、賦、名言懸掛其上,并擴展至室外走廊,使室內外每一面墻壁都浸潤著濃濃的書香。建議學校所有角落都懸掛古詩文書畫作品,書畫互釋,達到耳濡目染的目的。
三、釋義賞識激趣,讓學生初識古詩文
農村孩子接觸簡單的直觀事物較多,自然現象在腦海中印象較深,而對于語言,特別是古詩文語言所描繪的事物更難以理解,我用自己的語氣描述,給孩子們建立一個有趣的古詩文表象,讓孩子們產生對古詩文的一種向往。每周的閱讀課,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及已有的古詩文積累,適當安排一定時間,朗讀古詩文,用生動和精彩的語氣描述背誦,激發孩子們強烈誦讀古詩文的興趣。為了讓學生保持誦讀的熱度,在古詩文誦讀過程中,要以賞識的眼光關注每一個孩子,發現其閃光點,不失時機地對孩子們進行激勵、表揚、喝彩。激發孩子誦讀古詩文的內在動力。開展“經典誦讀”“詩文串燒”“詩句連連碰”等比賽活動,實現學生誦讀愿望,培養學生誦讀興趣。
四、傳授誦讀方法,讓學生學會誦讀
在每次誦讀中,我和學生一起誦讀。我們自身誦讀的習慣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學生,以師道的示范作用帶動孩子,讓孩子在老師的引領下學會誦讀。在誦讀引導上,又采取打著節拍讀童謠,想想畫面讀古詩詞,詠唱式讀歌賦。同時把古詩文誦讀空間擴展至校外,每到周末,孩子們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和家長一起開展誦讀活動,讓書香不僅浸潤了孩子們的心田,也陶冶了家長的情懷。
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學生的語文能力誦讀習慣就會有很大的收獲,使孩子們的文化底蘊日益豐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