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作者:陜西省旬陽縣雙河鎮中心學校 張永志
發布時間:2016-09-21 15:57: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現在的語文課堂很多時候都是死氣沉沉的,教師在上面神采飛揚地講,學生在下面無精打采地聽,聽不到笑聲,聽不到學生本該活潑開朗的聲音。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呢?我認為原因在于課堂教學缺乏樂趣,導致學生感受不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如何改變目前語文教學的這種被動局面呢?我認為語文課堂應該呼喚快樂教學。所謂快樂教學法,是教師通過將書本內容進一步生活化,并用繪畫、表演、音樂等形式,為學生創設自由的意境、舒適的心境、愉快輕松的氣氛,輔之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飽嘗愉快的感情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課堂活動的效率。在教學中,我采取的具體做法是:
一、 采用圖畫與表演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古詩教學
小學課本中的古詩,都是充滿詩情畫意的佳作,但由于古詩語言、語法、詞意,與現代散文有其不同的地方,對學生理解詞意、詩句含意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障礙。對此,我采用圖畫與表演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游園不值》時:
第一步:課前預習詩文,對學生提出要求,要求學生會講每句詩意,用自己的話將全詩改寫成一篇散文,并上臺表演,調動有意記憶。
第二步:上課時先畫一幅詩意圖,教師扮詩人,用白話敘述出詩意,再吟誦詩文,調動無意記憶,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去,讓他們在表演中受到啟發,進而體會詩句的含義和意境。
第三步:抽學生上臺結合意境用白話說出詩意,達到教學目的。
二、采用講析與分角色表演的方法進行童話教學
童話是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裁,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詩意,在教學中我將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如何扮演角色上去,調動學生的無意記憶,使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相結合,通過記臺詞去記詩句,通過體會角色,扮演角色去體會詩歌的含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教學《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時,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更好地體會詩意,我的做法是:
第一步:預習課文,列出提綱。(1)四人一組,分別扮演金魚、漁夫、老太婆、作者,練習表演,并抽人上臺表演;(2)回答問題:文中漁夫、金魚、老太婆各是什么樣的人?你喜歡誰?為什么?這個童話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調動有意記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
第二步:在上課時,我首先檢查自學效果,然后讓學生上臺試演。接著選三位同學進行朗讀,讓表演能力較強的學生上臺表演。他們分別把老太婆兇惡、貪得無厭的形象,把漁夫善良、懦弱的形象,把金魚知恩必報,但又柔中帶剛的形象再現出來。其他同學既理解了詩意,又受到了鼓舞,都爭著要求上臺表演。表演完畢,我提出自學提綱中的問題,讓學生回答,正確率達90%以上。
三、將現代詩教學與音樂教學相結合
小學課本上的現代詩歌,有些已譜曲成歌,根據兒童愛說愛唱的特點,采用演唱法,使文字與音樂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以便鞏固學到的知識。
如教學《長征》時:
第一步:用唱歌導入新課,提高學生興趣,激發求知欲,接著提出要求:記憶歌詞,體會詩句意思, 唱歌好的讓他們參加表演賽。
第二步:教學生唱這支歌,結合歌詞,講解詩意。從形式上看語文課似乎上成了音樂課,其實并不然,它側重理解詩意,使學生能夠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
通過幾年的嘗試,我認為這種做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課堂生動活潑,學生情緒高,便于學生體會詩意,并深刻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學生在娛樂中求得了知識,同時又開發了智力,培養了演唱技能。學生在掌握詩意方面,成績較突出,每次測驗中,學生準確率達到95%以上。
在教學中,將此法貫穿于每堂課的始終,不僅有利于完成教學任務,而且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