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上好小學數學課是數學教師的職責。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本文就如何上好小學數學課作粗淺的探討。

一、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要取得好的課堂效果,必須要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片自主學習的天地,真正使學生成為探究的主體,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動手實踐的學習中。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消化、貫通;通過實踐,學生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但是,一節成功、高效率的動手實踐課,教師對課堂的組織及對學生小組合作的分工是非常重要的,此環節安排不當將導致課堂教學混亂,忙而無序,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圓的周長計算”時, 我課前讓學生準備硬幣、茶葉筒、易拉罐等學具。課堂上首先對學生進行了小組分工,然后讓學生猜測: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 學生回答:直徑。接著我出示討論題: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怎樣?這樣學生就開始動手實踐,小組分別量出所準備的學具的周長和直徑,并將結果填在記錄紙上,再通過學生合作、探究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最后教師進行小結: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比值就是“圓周率”,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取固定值(π≈3.14)。同時,教師強調圓的周長用字母C表示,直徑用字母d表示,則圓的周長公式表示為:c=πd或c=2πr 。這樣的動手實踐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學生感知、理解新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利用多媒體,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數學教學能提高教學效率,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時會給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讓教師授課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統計與可能性”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段足球比賽錄像的場景——裁判員拋硬幣決定哪一方先開球的場面呈現在屏幕上,等學生觀察以后教師提問:“這樣公平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公平,因為硬幣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是一個不確定的事件。”接著教師又提問:“如果拋十次、二十次呢?正面(反面)朝上可能出現多少次?你能記住嗎?誰有好的方法來幫助大家記清楚?”這就很順利、迅速地引入了統計與可能性的內容。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了探究的需求,使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了,使課堂更富有情趣。這種活躍的課堂氣氛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優化了數學課堂教學。

三、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情感交流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進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每一個孩子應和藹可親,師生情感交流,讓每一個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態參與到教師組織的課堂學習之中。如課堂中我經常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情感等方面進行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優良的學習風氣及良好的課堂紀律進行表揚,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而對于學困生,我都給予學習上的鼓勵、幫助。這樣的教育教學方法就體現了教師和學生的和諧,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成績及課堂教學效果,使每一位學生健康發展。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進一步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學創新,選取最能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方法去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踏實、認真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努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