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幾個環節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第六小學 神木縣第八小學 張慧霞 杜占文
發布時間:2016-09-21 15:30: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是一個人學習的起始階段,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這一階段學習質量的好壞,對孩子的一生有著無法估量的影響,可以說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一旦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方法也就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將內化為素質。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立足日常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努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良好習慣,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的。
一、常規的學習習慣
1.聽的習慣。
小學生聽的習慣很重要,因為從我們的教學實踐得知,學生的學習效率與他們會不會聽有很大的關系。我培養學生聽的習慣的做法是:讓學生聽情境朗讀,每天利用早自習10~15分鐘的時間進行聽力訓練,內容為《主題閱讀》中的文章,大部分學生聽了以后能夠說出該段或該篇文章的大意,也能說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或最喜歡的部分。
2.說的習慣。
學習語文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還表現在說的能力上,我們的學生能夠面對一篇文章,找出好詞好句,并且說出自己的體會。
3.讀的習慣。
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還表現在他們的朗讀中,我主要是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其中特別注重朗讀的方法,比如重讀、語調的抑揚頓挫、語速的準確把握。
4.寫的習慣。
學習語文最終表現在寫作能力上,這也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結果。應讓學生掌握寫的方法,我是以課文為例子去體會的。
寫的方面還有擴展,學生每人有積累本《書海拾貝》,及時摘抄,而且能夠保存下來供學生經常翻閱;借助學校開設的《書法校本教材》,讓學生學寫毛筆字,傳承我國優秀文化傳統。
5. 預習的習慣。
絕大多數學生掌握了語文學科的預習步驟,能夠在課前進行有效預習。字詞通關:學生能夠憑借工具書將字的讀音、意思弄懂,為下一步的學習掃清障礙;搜集資料:學生將與課文有關聯的內容,比如“課外鏈接”中作者的相關資料、文章的寫作背景找出來閱讀,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通讀課文,感知大意:學生將整篇文章通讀以后,就能夠整體了解文章的內容,初步體會文章的寫法,為課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質疑問難:這是最后的一個預習環節,學生在以上幾個預習的基礎上,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就能夠在課堂中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二、善于思考問題的習慣
學會思考問題就等于擁有了學習的金鑰匙,是學習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語文學習也不例外。比如《懷念母親》一文,想到故鄉的感受時,作者用了“凄涼”“甜蜜”兩個詞語。“這兩個詞語矛盾嗎?”學生面對問題,經過閱讀文章和思考,最終給出了答案:作者身在異國小城,感到自己與母親距離遠了,與祖國的距離遠了,與親人的接觸少了,心中有些憂愁和思念,所以有些“凄涼”,但時常懷念故國的生活情景,不斷回想起故國的親朋好友,感覺他們無處不在,心中又多了一些安慰,一些寬心,所以又是“甜蜜”的。類似的問題情境我們經常在課堂中去創設,學生也就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
三、合作學習的習慣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合作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在語文學習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能在學習型小組內自覺地討論、交流,雖然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思維水平的高低不一,但是能夠人人參與,最終達到學習目的。
四、自信的學習習慣
自信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小學生正是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傾教師之所愛,盡教師之所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現在,在我的課堂上,學生能夠大膽發言,老師多給予正面激勵;同學之間交流時,能夠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說出來;課后學生能夠開動腦筋,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寫出來。如學生學習了《詹天佑》這篇課文后,寫出的感想《詹天佑 我想對你說》;學習了課文《草蟲的村落》后,能夠續寫故事,將動物的世界寫得像人類的世界一樣,那里有學校、有醫院,馬路上有執勤的警察,讓人讀后忍俊不禁。只要教師善于抓住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好的學習習慣是可以養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