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從2015屆率先實施又一輪大幅度的課改——高效課堂模式教學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點評)。我作為一位率先嘗試的教師,期間備受折磨與挑戰,但也受益匪淺、收獲頗豐。

首先,學生在學科自習時通過自我預習和思考獲取課本基本知識和概念,提出自己的困惑,把問題具體化,帶著問題進入課堂,使討論有了目的性,不像傳統教學那樣被動等待老師傳授,學生只做好認真聽課的準備即可。

其次,導學案的編寫。導學案是落實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憑借。導學案的編寫,是教師快速成長的有效途徑。編寫導學案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弄清楚必修與選修的層級關系,把握好度;熟知教材每節課的知識分布,在導學案中要具體體現哪些知識及要落實具體的什么目標。教師必須要提前把這“路線圖”設計好。

再次,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片面理解為課堂還給了學生,你就解放了。教師要在課前預測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質疑,會有哪些創新;參與學生合作探究學習過程,參與討論,認真傾聽,隨時準備對學生的某些問題進行點撥,隨時準備對學生創新性、獨到性的質疑和點評進行激勵。在高效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的過程反過來促進教師進步,實現教學相長,在合作中共同成長。

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是傳統課堂無法替代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會有一些制約性的因素存在,也會出現一些偏極或走形式的現象。我們組成課題小組,調查問卷后發現高效課堂實施的過程存在以下問題:

1.初中階段,在教師的督促及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共同影響下,學生基本都是被動式接受。進入高中以后,課程多,且難度大,學生在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的情況下開始進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學生還不適應,家長強烈反對,對課改造成一定的壓力。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教師應該明確,高效課堂教學是一種理念,不能形式化。針對自主學習能力未養成、知識儲備少的高一新生,在開始階段要多引導學生通過導學案學習課本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給學生活動多一些,設置一兩個問題讓學生小組合作,給個適應過程。這樣既可以消除學生和家長的抵觸,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使學生順利從初中傳統教學方法中走出來,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愉快。

2.由于課程緊,大部分學生在完成導學案時出現了照抄資料的現象,完全脫離了課本,沒有體現出導學案路線圖的作用。我們設計導學案時,要巧妙地將知識問題化,讓學生必須要看完課本才能完成,而不是不加思考照搬資料。

3.形式主義泛濫。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片面追求小組合作這一形式,不論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管有無疑問,也不論難易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生,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就拿來進行小組討論。有些基礎不好的學生根本無法下手,讓他們參與討論是挫傷其積極性,更不用說創新了。有時學生還未進入合作學習的狀態,教師就叫停了。教師成了仲裁者而不是引導者,這是應付式“高效教學”。這樣將導致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針對這一現象,要求我們教師要針對自己班級學情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過程認真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創新意識、合作意識。

高效課堂教學理念是適合社會對人才需要的一種教學模式,是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我們要把握好課改的機遇,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下針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科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落實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