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形容歌聲好聽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使自己的課堂“余音繞梁”呢?從教20年的經驗告訴我,只有做到“有人、有景、有料、有趣”,才能使語文課堂韻味無窮。

一、情景設置要貼近學生實際

大部分教師沒有深研課標,沒有理解作者寫作的社會背景和真實目的,也沒有把握教材編寫者的選材用意,更沒有徹底吃透自己學生的實際水平,曲解課堂的情景設置,往往隨口編假話、設圈套,讓學生順著自己預設的“情景”鉆進去,按部就班地開展課堂學習。這實際上是對課堂情景設置的褻瀆和背離,真正的教學情景并不是預設的、固定的,應是多變的、隨機的。為了一節寫作課我曾帶領學生到學校后山上的一片銀杏林,讓學生真正感受秋的韻味。全班32個學生在不同位置從不同的角度靜靜地品味自己心目中的秋意。只有讓學生真正回歸自然,用自己淳樸的心零距離地觸摸秋,學生才能從個人角度挖掘秋的內涵。

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每一節課對學生而言應是一種柔風細雨式的享受,一種無以言表的喜悅,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的課堂。因此,我們要基于學生實際,從學生生命成長的基點出發,引領、點撥學生,使每一位學生朝著正確的目標前進。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有不同的授課方式和技巧,但不管采用何種方法都要將立足點回歸到學生身上。課堂的主體既然是學生,那么我們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去探索、去感悟,讓呆板生硬的課堂回歸自然。這樣的課堂對學生而言是一種享受,更是一次收獲;體現了教師的引領作用,修煉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三、好課要有精挑細選的“料”

一節有余味的課,教師必須從教學的實際出發,開發、篩選、甄別和利用相應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既有多年的經驗積累,也有學生的各種獨創成果。在擁有了豐富的教學素材之后,教師一方面巧妙地使用收集的“料”,另一方面要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要富有個性。這樣我們才能以學生為中心,更好地調動學生,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

我曾經聽過一位語文老師執教的《一分試驗田》的公開課,多少年來仍記憶猶新。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彭德懷為了揭穿大躍進時期畝產上萬斤的謊言,自己精耕細作進行實驗的故事。這位老師在上課過程中通過肢體語言及生動的語言描述,將彭老總“選種、細耕”的場景淋漓盡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老師全身心的投入與表演展現了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偉大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這使許多學生深受感染,可見精挑細選的“料”對于一節課的成功至關重要。一節有余味的好課需要教師依托現有的資源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斷開發,不斷整合,多次實踐,去粗取精,將有味的素材應用到課堂教學中。

四、課堂要在變化中妙趣橫生

語文課堂的趣味性體現在學生學習文本之后能有所發現、有所感悟,并能及時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樂趣。學生都喜歡發掘神秘的寶藏,有趣的課堂就是教師帶領學生探尋知識的寶藏。過去學校推行集體備課制度,每一位教師精心準備一單元的教案,其他教師就直接拿來套用。這種備課方式使教師喪失了對教材深度閱讀和挖掘的機會,更不能將課標與學情有機結合,這種閉門造車式的教案往往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學生漫不經心。有韻味的語文課堂必須聚焦學生的天賦和洞察力,讓學生盡可能地展現自我。為了使課堂有趣,我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和激發學生。一節有余味的好課一定要根據課堂的實際不斷調整教學預案和教學方法,只有多變的課堂才會有張力,才會更有活力和靈性。我們面對的是有思想和追求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我們不能用預先設定的教學方案組織教學,必須多變,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將“死板的教材”融入自己的腦海進行深加工,然后用多種方式呈現給學生,使深邃的思想變得鮮活和深刻,更使語文課堂韻味十足。師生生命融合在一起,共同全身心地品味書香之濃、文字之美,這樣課堂才會充滿情感,留有余韻,真正闡釋一節有余味的好課的內涵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