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乾縣第一中學(以下簡稱乾縣一中)“西部農(nóng)村高中新課程課堂思維導圖:‘梳理·探究·訓練’”成果喜獲國家級二等獎,該成果是陜西省唯一的農(nóng)村中學獲獎項目。省內多所學校都聽取了關于“梳理·探究·訓練”高效課堂模式的介紹,參觀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展板,觀看學生自主管理、激情洋溢的課間操,觀摩“梳理·探究·訓練”模式的各學科課堂教學情況。咸陽市教研室學科組專家盛贊:該校的高效課堂模式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真正是高效的課堂。

高效課堂提出的背景

課改是教育的大勢所趨,課改的主陣地在課堂,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和能力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只有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才能煥發(fā)出活力,體現(xiàn)出高效和卓越。

2007年陜西省高中開始進入課改實驗,2008年以來,咸陽市教育局大力推進課程改革。課改以來,教學方面雖然有不小的變化,但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基本上還處于“應試教育”狀態(tài),學生被動學,信息流的傳遞比較單一,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動腦、動手能力差。形勢的發(fā)展,課改的現(xiàn)狀要求乾縣一中必須“改課”。

高效課堂建模的提出

乾縣一中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依據(jù)校情、教情,參考外地成功的實踐經(jīng)驗,進行反復實驗、打磨,逐漸形成的。

此模式首先在畢業(yè)班復課中提出。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畢業(yè)班復課中存在著滿堂灌、順書溜,唯資料是從,第一階段的復課當新課講等問題,導致乾縣一中高考二本上線人數(shù)幾年內在千人以內徘徊。基于對高考考什么、怎樣考,怎樣提高復課的實效性等問題的深度思考,乾縣一中開始構建高三復課的高效課堂,時值市教研室開展生物“考點式”復課課題研究,乾縣一中加入研究行列,在此課題研究推動下,乾縣一中高三教學基本按照“三段式”模式進行:從考綱入題,構建知識體系——展示高考真題,進行思維建模——檢測應用,進行實戰(zhàn)演練。

同時,高一、高二基礎教學中也存在課堂低效問題,如:學生被動學習,缺乏自主性;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導致學生厭學,被迫而學的東西,未內化為學生的知識結構,未形成相應的思維能力;學生一聽就懂,一做不會。構建高效課堂,需要建立一種思維模式,為教師的操作執(zhí)行提供“拐杖”,“梳理·探究·訓練”教學模式應運而出。

“梳理·探究·訓練”模式的內容、實效

1.內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主攻,按照“梳理知識,構建體系(10分鐘)——探究問題,思維建模(20分鐘)——課堂訓練,掌握規(guī)律(10分鐘)”的流程進行授課。時間分配大約是1∶2∶1。

此模式剛開始應用主要是為了提高高三復課效率。高三實驗取得一定經(jīng)驗后,推廣到高一、高二的基礎教學。在高一、高二新課基礎教學中,乾縣一中要求教師要吃透模式的思想。“梳理”就是讓學生明白并掌握本節(jié)課要學什么;“探究”就是探究知識生成的過程,通過探究,學生主體參與,發(fā)展能力,特別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得到培養(yǎng)。“訓練”就是讓學生當堂鞏固掌握所學知識,并能比較熟練地運用,解決學生一聽就懂,一做不會的問題。

2.實效:教師的教學方式有所轉變,教師變教為啟、變教為導;學生變學為思、變學為悟;教室變成了學室、講堂變成了學堂,一批教學新秀脫穎而出。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了,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方法、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表達能力都有所發(fā)展。學生素質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高考成績喜人,2010年乾縣一中高考二本上線941人,2011年增至1042人,2012年達到1266人。全國數(shù)理化生競賽成績優(yōu)異,2011年獲陜西賽區(qū)二、三等獎83人。

“梳理·探究·訓練”模式實施過程

構建高效課堂模式,實施課堂改革是一個艱辛的歷程,在構建實施中面臨諸多問題:領導層擔心教學模式如果轉變不慎會導致高考質量下滑,擔心教師因種種因素不予配合而出現(xiàn)令人尷尬的局面;教師層面存在著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積習難改、積極性難調動、畏難情緒嚴重等問題;學生中存在習慣于老師講自己聽、積極性不高、自覺性不強、配合教師冷場、預習完成差一系列問題;還有教學的時間問題及各種教育資源的配備、整合等問題,成為“改課”的瓶頸。

乾縣一中突破瓶頸的策略和措施:

1.思想保障。學校從校長辦公會、行政會、年級組會到周例會、學科組長會、班組長會、教研活動會,逢會都講課堂改革的必要性,大力營造課堂教學改革的輿論氛圍。讓教職員工明白為什么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關鍵是應該怎么做?在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怎么辦?統(tǒng)一了思想認識。

2.隊伍保障。學校在各學科中選拔責任心強、富有教學經(jīng)驗、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四五名教師組成打造團隊,學校領導和科研室對其進行思想和業(yè)務培訓,走出去學習課改學校的先進經(jīng)驗,結合教情、學情設計方案,反復實踐、反思、打磨。集體研究,典型引路。

3.組織保障。學校成立構建實施高效課堂領導小組和課改評審委員會,加強領導;校級領導主抓打造團隊,主任下到學科團隊,領導與團隊成員共同研磨。科研室、教導處以此項工作為重心,安排時間表,一切都服務于此項工作。

4.制度保障。學校建立賞罰機制。在多種場合大力宣傳,學校把在高效課堂構建中做出貢獻的教職員工當作學校發(fā)展的功臣,會在評優(yōu)樹模、職稱評定、外出學習等方面優(yōu)先考慮,為此付出的辛苦學校在待遇上充分體現(xiàn)。對在學科組內、年級部、學校三級上建模示范課的同志分別獎勵100元、200元、300元,并且重復獎。自2012年10月入模到2013年底出模,這期間,凡年齡在45歲以下的同志,必須按照“梳理·探究·訓練”模式授課,經(jīng)課改考評委員會驗收,過關的予以獎勵;不過關的認定為不合格的課,這些同志要停課培訓,何時合格何時上課,培訓期間,課時津貼等學校的福利不能享受。對于年齡在45歲以上的同志,學校倡導積極投入,逐步按照新模式授課。

5.資金保障。學校每年在課改、課題研究方面撥出6萬元專款,由主管校長和科研主任直接支配,以確保改課所需的活動經(jīng)費、資料、人力投入。其他課改所需的教學資源應配備的一應俱全。

6.技術保障。學校多次聘請市教研室劉聰勝主任攜各學科專家前來指導;還邀請咸陽師范學院“高效課堂研究”團隊專家胡鳴煥教授會商指點;加入《教師報·高中新課改》團隊,聆聽、借鑒課改專家、名校的先進經(jīng)驗。

在以上六個保障之下,乾縣一中按照“穩(wěn)步推行,分步實施,有所側重”的原則,分三步走:第一步,2011年7月—2012年9月進行探索“建模”:在學校引領下,先從政治學科打開缺口,各學科組也嘗試進行組內實驗,觀摩、評價、討論、總結、升華后,一人成功,推出一人;成熟一科,推廣一科。學校舉辦建模示范課,不斷規(guī)范、完善、推廣,“梳理·探究·訓練”的構架越來越清晰明朗。第二步,2012年10月—2013年為強行“入模”階段:學校行政干預,要求科任教師必須按照學校的課堂“模式”教學,否則,視為不合格課。入模后,由學科課改領軍人物牽頭,引領其他老師入模,形成了“幾何級數(shù),四級推進”機制,以一帶二,幾何級數(shù)增長。乾縣一中將教師按課改程度分為核心層、骨干層、邊緣層、一般層四個層次(核心層,構成:兩個小組成員,功能:負責研發(fā),統(tǒng)籌規(guī)劃,重點實施,監(jiān)督評估;骨干層,構成: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職責:示范引領,典型引路;邊緣層,特點:有改革課堂愿望,但能力有限;一般層,特點:安于現(xiàn)狀),逐層推進,形成“以核心層為領導,依靠骨干層,提升邊緣層,發(fā)展一般層”的推進模式。第三步,從2014年進入“出模”階段,做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建立個性化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研究”專家咸陽師院胡鳴煥教授認為:課堂思維導圖“梳理·探究·訓練”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凝聚在課堂,而教材是教師課堂工作的藍本,如何解讀和利用好不同版本的教材,并將它科學地呈現(xiàn)給學生,這是乾縣一中“高效課堂”的“高端校本研修”特色。乾縣一中為實施“高效課堂”創(chuàng)新出一種可學習和研究的有價值的成功案例。

一所學校要實現(xiàn)內涵發(fā)展,最核心的競爭力就在課堂。要想在應試的大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教育的理想,就必須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盡可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教師教得有效,讓學生學得愉快,考得滿意,發(fā)展充分。乾縣一中“梳理·探究·訓練”教學模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咸陽教育實現(xiàn)內涵發(fā)展的突破口,該校的教學改革成果不僅在省轄市區(qū)域范圍內推廣,而且輻射到了全省乃至周邊省區(qū),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