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所理解的“舊教育”,它的特點是封閉,以知識之名所行的封閉。真正的新教育應該是打破封閉。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所謂國際學校里那些昂貴的設施,看上去讓人心醉神迷的環境就不那么重要了,它們更多是商業力量給“新教育”涂抹的糖衣。真正的新教育,應該通過教學細節一點點破除著學校與真實世界的界線,而且它可以屬于平民,并不昂貴。因為破除界線的行為依靠的是想法,而非金錢。

筆者曾經在北京的郊外看到過這樣一所學校,感覺堪稱是“新教育”的樣本,滿足了年輕父母們有關“新教育”的全部幻想:學校里幾乎每間教室都不一樣,每位老師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教室——有的教室充滿了中國的傳統元素:寫著古詩的折扇,大幅的中國畫,中國古詩詞為藍本的刺繡品擺放在教室的各個角落。在教室臨窗的一角,又用靠墊和地毯布置了一個舒適的可坐可躺的休閑角落,孩子們一進教室,就可以像到家一樣撲向這個角落里放松身體。有的教室以西式的嘉年華為主題,掛滿了五顏六色的裝飾物。還有的教室則呈現精英學堂的莊嚴沉靜,以整排的厚重書本作為裝點墻壁的工具。學校的建筑外觀像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一樣,以四通八達,開闊且適合隨意走動的走廊相連接,還有開放的圖書館,架上琳瑯滿目的經典書籍,孩子們信手就可以取閱高質量的書籍。校長曾是美國一家著名私立學校的校長,老師則是自國內的各個頂級公立學校招募而來,他們對孩子有著發自內心的喜愛和耐心,對既有的公立教學體系既有反思,又有豐富的知識教育經驗。

不管對“新教育”有多少辯證的思考,仍無法否認這間學校是毋庸置疑的優質教育場所,孩子在其中一定能感受到自由,快樂,尊重以及知識的樂趣——這幾乎是個不證自明的結論。但這樣的“新教育”機構不僅是誘人的,也是昂貴的。一個孩子一年的學費近30萬,還不算一些新教育必備的附屬品:夏令營,冬令營,海外游學……而且從長遠來看,家庭要負擔的還不僅僅是這些。“新教育”的教學方式大部分還是舶來品,使用的教學方法,課程也是舶來的,這意味著一旦走上“新教育”之路,就是選擇了與傳統教育的決裂,孩子大多會走上低齡海外留學的道路。

那么這是我們向往的可以給孩子快樂自由,帶領它找到自我的“新教育”嗎?

想要了解新教育,或許要先想清楚什么是舊的教育。如果不了解自己要反對的是什么,也難以明白自己要支持,想給予的是什么。

我所理解的“舊教育”,它的特點是封閉,以知識之名所行的封閉。真正的新教育應該是打破封閉。如果意識到這一點,那些昂貴的設施,看上去讓人心醉神迷的環境就不那么重要了,它們更多是商業力量給“新教育”涂抹的糖衣。

打破舊教育自成體系的封閉堡壘,歐洲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曾做過這樣的實踐。他將20個流浪兒童帶到自己家中,教他們夏天耕耘,冬天紡織,同時盡可能地把書本與教學同這些實際活動聯系起來。后來他把這樣的教學經驗延展到日后的事業中。他在瑞士一個村莊中建立了一所學校。當時一個參觀者說:“哎呀,這不是一所學校,這是一個家庭?!迸崴固┞妪R認為這是他受到的最大表揚。

后來杜威在辦芝加哥實驗學校時,將破除學校的界線延展到現代教育的更多細節中。他倡導課堂組織的教學改革,盡量放開傳統學校對孩子在肢體上的束縛,讓課堂呈現出非教學的威嚴,而是家庭的溫暖隨和。這種新式課堂組織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每個地方都表現出自由和不受拘束”。小孩們可以分成不同的群體,聚集在教室的各個角落,每個群體由一個老師引導談論一個孩子們感興趣的事情。當這種教學形式初次出現時,參觀者以為自己迷失在了一個大家庭里,那里的每個人似乎都有著很愉快的時間。這些教育先驅者的行為,帶動了歐洲和美洲一系列新式小學堂的產生,成為奠定今日西方教育體系的先驅。我認為這是真正的新教育,它通過教學細節一點點破除著學校與真實世界的界線,而且它可以屬于平民,并不昂貴。因為破除界線的行為依靠的是想法,而非金錢。

現在中國的城市里也有了這樣對新教育思考和探索。我的朋友粲然就做了這樣的一個教育實驗。她在自己的家鄉廈門建起了一個幼兒園。更準確地說,是一個家庭園,只能接收十幾個孩子。孩子們常??梢匀ズ_吪芎?,或者去山里踏青。教室內的絕大部分設施,都是由其中一個孩子的父親手工制造,因此充滿家庭的質樸溫暖。老師們用足夠的耐心,讓孩子緩慢但真實地了解和接受集體生活所必需的紀律。粲然為教學設計了不少稀奇古怪的社會性課程。她請珠寶設計師去學校給孩子講珠寶設計課程,讓孩子們學習木工、烹飪、西餐禮儀,甚至還對我發出過邀請,讓我去學校講講工作經歷,和那些小不點兒們正正經經討論一下愛恨情仇的社會新聞。更重要的是,幼兒園的收費以她和其他創辦人的家庭收入為準線。就是說,這是一個普通中產家庭有能力獲得的教育。而且,這些孩子的未來并不是像空中樓閣一樣高懸著,它始終建立于一個非常平實的基礎:這是一群普通家庭的孩子,離開幼兒園后,他們大多會進入公立的教學系統繼續他們的教育。

這是一種幫助孩子與世界連接的教育方式,其方法與唐朝的著名園丁郭橐駝的種樹之道頗為相似: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教育機構和監護人的職責是用各種方式打破學校與世界的界線,打破書本知識與世界的界線,而非著力去雕琢孩子。它不神秘,也不應該昂貴,只要父母有愛,以及警惕傳統教育方式的自覺,或多或少都能讓孩子感受到這樣的新教育。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