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楊,跟你講個笑話。”采訪結束,周宏送我走出學校,“一智者問我:一根魚竿和一筐魚,你選哪個?我說:我要一筐魚。智者搖頭笑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啊。魚你吃完就沒了,魚竿你可以釣很多魚,可以用一輩子!我說:我要一筐魚之后把它賣了,可以買很多魚竿。然后把魚竿出租給別人,收租金作為利潤,釣上的魚可以深加工。要是累了還可以提供住宿服務,吃住行一條龍農家樂。智者無語。”我正在一旁傻樂呵,周宏接著說:“這個笑話的前一部分實實在在就是一道二選一的考題。問題情境已經給定,‘一根魚竿和一筐魚,你選哪個?’題的規則一定,只能在題目限定的空間內尋找答案。正確答案已經預先設定。老師的角色與使命已經規定,我們給出的答案就是后續程序啟動的信號。人生無處不習題,對受過‘我國正規教育’的學生而言,在給定的空間內尋找答案是再正常不過的動作了。然而,我們實際上很少去探索這個給定的習題空間本身的合理性是什么。答題者跳出了題目的既有空間,造就了不同的可能性,消解了正確答案存在的基礎。就考試做題來說,這屬于‘擴大已知條件型錯誤’。但作為生活,則呈現出突破局限后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