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教育”:以人為本教育價值觀的生動詮釋——關于“好人教育”創新實踐的幾點思考
作者:陜西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 楊令平
發布時間:2016-07-19 17:09:0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縱觀教育史可以發現,雖然國度、所處時期不同,但培養人卻是永恒話題,而這個人就是——“好人”,即培養適應所處時代的價值觀和社會需求的人。因此,任何教育都有好壞之分。任何時代都追求的是好的教育,是培養好人的教育。古希臘城邦堅持進行了自由教育,以培養“身心既美且善”的合格公民,英國人堅持要培養“紳士”,中國傳統教育則不遺余力地培養“圣賢”。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蘇格拉底指出,好的教育不過是和“有價值的朋友”一起分享“好的事情”、“好的東西”。[4]《詩經》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裴斯泰洛齊說:“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則要看他的處世為人是否道德無虧,能否作社會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為他的學校工作的主要部分。”教育是什么?教人變!教人變好的是好教育,教人變壞的是壞教育,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不教人變、教人不變的不是教育。[5]教育能改良個人之天性。人之性情有善有惡,教育能使惡者變善,善者益善。[6]陶行知指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前進的生活就是前進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7]好的教育實踐從來就不是個人鼓勵的活動,而永遠發生在人與人之間,共同分享、相互激勵,并最終在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之中彼此成全的活動。[8]“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教育只能被理解為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它沒有內在的價值;它不是一種商品,它沒有自我目的。它的價值在于是否在教育者身上促成我們期望的人格特征。如果它不能,那么它是無效的;如果它妨礙了我們期望的人格特征的產生或持續,那么它是有害的;如果我們期望的特征通過自發的甚至沒有教育參與的學習過程,通過對他人的榜樣的模仿或導向就能夠產生,那么教育就是多余的、不必要的。[9]“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存入他的神經系統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而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壞習慣在同樣程度上則是一筆道德上償不清的債務,這筆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一無成效,并把他引導到道德破產的地步。”[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