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瑜“陜北泥塑文化公益講座”在陜西省藝術館舉辦
發布時間:2016-05-30 15:57:18 來源:陜西文化網
5月28日下午2點,受陜西文化網之邀,在陜西省藝術館“三秦文化大講堂”的講臺上,來自陜西綏德民間泥塑代表性傳承人、年過半百的農民藝人王文瑜,用他大半生的經歷和對人生的感悟,風趣生動地與來賓講解了陜北泥塑的淵源、創作方法,用自己不凡的技藝,展示一個土生土長陜北人的鄉愁。
一塊普通的泥巴,在他粗糙的手中仿佛有了靈性,經過雕、塑、捏等技藝,捏出的人物一顰一笑都是那么活靈活現、氣韻生動。最普通的泥巴在他的巧手下變成了展示陜北歷史、風土人情的載體:咧嘴憨笑的山里娃、扭秧歌的老婆婆、閑話家長的陜北老漢、互相依偎的老兩口——胡子、皺紋、旱煙袋、眼鏡,馬甲上的羊毛,頭頂的帕帕,乃至衣服的皺褶無不勾畫了了,人物表情生動,惟妙惟肖……這些古拙的、憨厚的“山里鄉親”呼喊著、歡笑著、撲面而來,讓人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進入山村、故土、童年,感受著陜北人的勤勞、樸實。來賓把王文瑜圍得水泄不通,到場的小朋友也無不手舞足蹈,躍躍欲試。這種互動問答、即時交流式的文化講座在古城西安還是第一次。
王文瑜,生于陜北黃土高原綏德縣四十里鋪鎮張王家山村一個農民家庭,玩泥巴是農村長大孩子們的必修課程之一,玩泥巴、捏泥人伴隨他成長,帶給他了無窮的快樂。他雖然沒有初中畢業,但對于有天賦而且好學的王文瑜來說如同幼苗逢甘露,狂熱的汲取著生活在黃土高坡上祖輩們的生活藝術。
改革開放初期,民俗宗教泥塑、窯洞坑墻家具的彩繪、工藝美術品的修復給了他施展泥塑才華的機會。
“我的民俗泥塑理論來自于綏德宗教文化名人李寶斌師傅對我的無私教誨,與子洲老藝人吳光仙的兒子吳修身、綏德老藝人李國梁一起切磋討論過。”王文瑜說:“在家里環境的熏陶,以及我走入社會后向師傅們的學習,奠定了我的泥塑手藝,也慢慢勾劃出我對黃土民俗泥塑的構思——用再現民俗文化的場景來留住鄉愁。”
當記者問及他為什么要放棄原本可以獲得高額報酬的宗教造像,而選擇不賺錢的民俗泥塑時,他說:“現在社會發展很快,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社會的城市化,使存在了數千年的農耕文化漸漸被遺忘被代替,慢慢的有些傳統行業消失,即使留下來的行業其從業的手藝人也越來越少。”王文瑜指著自己的作品說:“如今年輕人都不愿意干這行,就算有人學也是靜不下心來細細琢磨,加上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陜北農村風貌了解甚少,使得陜北民俗泥塑傳承岌岌可危。我要用今生所學到的東西,用這抔浸滿先輩血水、汗水、淚水,耕耘過的黃土把原來的生產生活的情景一場場重現出來,留住鄉愁,讓世人讓后人在閱讀歷史時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圖片,而是真真實實的看到我們的過去我們的歷史,否則,我們這一代人老了,也許人們就再也看不到這些獨具特色的陜北民俗泥塑了。”
陜西文化網王南晴站長介紹說:“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泥塑的制作過程包括選土、砸泥、入紙筋、搟泥片、上模、脫胎、掛粉、勾線、裝色和上光等十幾道工序,很多都保留著原始的傳統工藝。再經過修改、磨光、晾干和著色,塑造成一個個大方、美觀、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的藝術形象,反映出陜北獨有的特征,顯示出深厚的民間基礎和不凡的生命力。”
在談到舉辦這次講座的目的時,她說:“從我們統計來看,目前綏德泥塑藝人不足80人,真正以泥塑為生的人少之又少,他們年齡在55歲左右。雖然泥塑藝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重視,也進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和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傳統的民間泥塑藝術,已經處于弱勢,特別是年輕的一代,由于有自己的審美觀念,再加上對傳統民間藝術的認識不夠,甚至有反對的態度,老年人有心無力做不了,微薄的收入讓小件泥塑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我們再不為傳承技藝做點什么,恐怕后人就只能在博物館看到它們了。”
去年6月13日,在西安市體育館東路陜北民歌大舞臺三樓大廳,展出了王文瑜用4噸黃土泥靜心創作的一座長6米、寬2米的大型泥塑作品《東方紅》。這座以黃土、黃河、寶塔、秧歌、窯洞、棗樹、農具、牲口、婆姨、后生等地域特色鮮明的陜北元素作品,栩栩如生地呈現出陜北人民淳樸、善良、剛毅、豁達的個性,一時轟動古城。
據悉,王文瑜先生北郊泥塑工作室正在籌劃中,暑假他將利用空暇時間在西安把這一古老技藝傳授給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