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十年不發論文”的寬容彌足珍貴
發布時間:2016-05-23 15:19:46 來源:錢江晚報
韓春雨,一個沒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學,十年沒有發表文章,卻一鳴驚人地發表了一項“諾貝爾級”的實驗成果。韓春雨的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向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發起了挑戰。5月2日,這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
一個來自非著名高校的非著名學者,韓的成功就像雞窩中飛出的金鳳凰,頗具傳奇色彩,也引來了社會關于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的討論。 韓本人甘于平淡,十年寒窗如一日,難能可貴,而學校對他的寬容更難能可貴。不是每所學校都有耐心一等十多年的,十年的時間里,一些大學校長都換了好幾茬了,可河北的這所大學卻能不忘初心,一直堅持下來,從未給過他諸如發表論文篇數以及評職稱的壓力,讓他有條件泡在實驗室專注實驗本身,這就不是一個寬容能解釋的。很多學校別說十年,一年都未必等得了,一個十年出不了成果的科學家,可能早已經被遺忘在角落里。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大學功利。就像高考需要一張試卷,學校對老師的考核評價也同樣需要一套標準。它的目的是希望過程可控,懷著投資能看到回報的樸素愿望。任何科研成果都有一個衡量的標準,論文以及它所代表的水準是最有力的體現方式,這一點每個科學家都清楚得很,做科研的誰不想有篇艷壓群芳的論文,誰不想在國內外頂尖期刊上露個臉,可是當這種變成了一種硬性的要求,甚至變成必須完成的考核任務、晉升通道上一個不得不克服的攔路虎時,性質就變了。為了向學校證明自己并非虛度光陰,一些人疲于奔命,一些人迷失了自己,一些人則想到了歪點子。 這并不是說提要求本身有什么不對,但是大家都得明白,科學這種東西,你不可能用工廠化的方式來對待它。好的研究成果是可遇不可求的,你不能簡單地以投資和回報來衡量,有些人有些事可能要不了多久就見成果,有些人有些事可能十幾年二十幾年也砸不出個響來;應用科學上的研究相對容易見成果,而基礎科學上的研究就不那么容易看到成果。 科研是件嚴肅認真的事,但對待科研必須寬容,過度的負擔必然導致膚淺,而在當下的學術環境下,除了浮躁的學術氛圍還可能導致造假的層出不窮。功利的色彩越來越濃厚,容易出成果的領域人滿為患,而真正能決定一個國家科研水準的基礎領域的研究乏人問津,在資源的爭奪中處于劣勢。而這恰恰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沒有扎實的基礎科學研究,應用科學也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十年不發論文的寬容里必然有一套做法,它在量的累積和質的飛躍、在短期的成果和長期的成就之間取得了平衡。愿意在這樣的事情上做個嘗試當然是有風險的,你得做好能出成果的準備,也得做好出不了什么成果的準備。而沒有后一種準備,前一種準備也會是空的。所以,與其去羨慕眼紅別人的手里的好牌、紅人,不如多想想自己的短視和功利。(高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