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6日,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幫助饑餓兒童”志愿者組織車間內包裝食物。 黃碧涵攝

近年來,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持續增長。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政策的調整,出國留學的門檻降低,越來越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成為出國留學大潮中的一員,他們塑造了海外學子的新形象。

靠打工、節儉實現自立

“‘炫富’的中國留學生真的太少見了。”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傳媒學院的李俊杰介紹道,“大多數中國留學生都來自普通家庭,一般情況下,家里只會負擔學費,所以打工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常態,同時也是眾多留學生生活費的來源。”李俊杰在留學生群體中家庭條件處于中上游,但他平常依然需要打工。他樂觀地表示,打工不僅可以為自己賺點零花錢,更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融入美國社會。

小杰(化名)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生,她對于中國留學生形象有自己的看法。“很多媒體往往只著重報道吸引眼球的留學生個例,它們炒作留學生負面形象只是為了點擊率,而非客觀現實。”小杰一周需要打工3天來貼補自己留學期間的生活費,平常只去學校的中餐廳吃夠分量的7美元盒飯。“我平常生活很節儉,從不亂買東西,除了打工,就是泡在圖書館學習。”小杰希望媒體少一點炒作,正視留學生群體的現狀。

中國留學生打工、兼職出現多樣化現象。“在美國打工時需要SSN(社會安全號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凱瑞商學院的孫鳴謙解釋道,“我和幾個朋友合伙干中餐外賣,因為送外賣不需要SSN,也比較賺錢。”韓國建國大學經營管理專業的小悠(化名)則表示,自己通過化妝品代購為家庭減少了不少經濟負擔。

出國留學的大眾化、普遍化使得平常人家的孩子也踏上了出國路。他們不是富二代,不能僅僅依靠家庭來負擔全部的生活費、學費等。中國留學生不是揮霍無度、奢侈生活的代名詞,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通過打工、節儉實現自立,塑造了獨立自強、節儉生活的海外學子新形象。

靠好學、勤奮獲得真才

“國外大學不同于國內大學,考試掛科沒有補考,只能重修。留學生學習課堂知識比當地學生要困難得多,所以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勤奮。”孫鳴謙介紹了凱瑞商學院的強制轉院規定:連續兩個學期因為同一個原因掛科將會被強制轉到其他學院上課,甚至有被勒令退學的風險。

“來美留學,只要你想畢業就不可能混日子。我們學校每天上課都要點名,課業也很重,每周要寫2000字的論文,月末還要再寫5000字的論文。”李俊杰經常待在學校的圖書館寫作業、復習功課,“臨近期末考試的時候,我經常學習到凌晨6點,然后早上8點起床繼續看書或者去上課。”

李俊杰還表示,在美留學生勤奮好學、腳踏實地,一般學習成績都比較優秀。其中善于溝通的中國留學生深受老師的喜愛,很多成為老師的助教。

出國留學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越來越多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學生去國外留學,他們不是去混日子,而是去學真本事,他們塑造了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海外學子新形象。

靠愛心、行動幫助別人

“每年中國留學生組織都會舉辦各種公益活動,通過活動募捐資金幫助需要的社會群體。我參加的、印象最深刻的公益活動是‘SONG’——一個給全美癌癥兒童捐款的活動。”李俊杰介紹道,“做公益可以將自己的愛心貫徹到行動上來,既幫助了他人,又溫暖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郭寧(化名)和她的朋友們加入了“幫助饑餓兒童”志愿者公益組織。“我每周都會作為志愿者參與這個組織的公益活動。我的工作是在工廠為貧困家庭的兒童包裝食物。想到能為挨餓的孩子做些事情,真的很開心。”

不難看出,中國留學生熱心公益事業,也積極參加公益活動。許多人對中國留學生存在“富二代”的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愛炫富,不務正業。但事實上,真正的中國留學生是一群善良有愛真性情的群體,他們在海外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塑造了富有愛心、助人為樂的海外學子新形象。(耿一寧)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5月19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