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利益視角下的外語教育政策研究
發布時間:2015-11-26 16:41:10
20多年外語教育發展中,英語教育發展過于迅速,超過實際需求。在大學非英語專業中的大學外語教育中仍以英語教育為主導,所能提供的其他語種的外語教育能力為英語教育的百分之一。另外,21世紀前10年對于外語教育(英語教育)過分強調,從升學到升職,無一不經歷外語考試的檢驗,這種政策的導向,使得外語學習(英語)過熱。有學者認為,其熱潮強烈沖擊著作為母語的漢語以及其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尚未具有分辨能力的青少年一代價值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從長遠來看,中國傳統價值觀日漸式微,傳統文化不能得到弘揚,外來文化特別是價值觀日漸主導必將使得支撐一個國家精神文化日趨衰落,最終會影響國家安全利益(曹迪,2012)。種種表現出的對此階段外語(英語)教育的過熱現象,具有不利國家利益的隱患。因此,在此期間,國家及地方政府也對外語教育進行思考,提出讓英語學科回歸到學科應有的位置上。北京市提出了關于《2014-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在征求意見稿中,英語的分值從150分降到100分。同時,教育部劉利民副部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高考外語將實行一年多次社會化考試。一時間,把外語教育推到了風口浪尖。有學者表示,大幅降低高考中英語分值,對于個人、社會及國家利益都不利。并且讓英語考試社會化,實行一年多不適于中國的國情(王守仁,2014)。這些討論都將我國外語教育帶入了一個思考和重新定位的階段。中國的外語教育在國際化及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讓中國走向世界,保障國家利益的全面實施值得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