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的修建受到地形地貌、水流風向等自然因素的很大影響,這種生存方式是先民適應自然環境的創舉。窯洞依山就勢,因地制宜,可謂之會呼吸的“生命建筑”,其與環境相容共生,有著其他建筑類型難以獲得的生土性建筑優越性。地坑窯院是窯洞的一種特殊形式,主要分布于豫西、晉南、關中、隴東等北方黃土地區。其中關中地區的地坑窯院多位于渭河北部的臺塬之上,塬上黃土層厚度可達十米到三四百米不等,黃土是“由風搬運沉積的第四紀陸相粉砂質富含碳酸鈣的土狀沉積物,主要由粉粒組成,顏色呈棕黃、灰黃或褐黃,具有大孔隙和垂直節理特征”①,這樣的土質受人工開鑿而不易崩坍,故地方民眾巧妙利用黃土直立邊坡穩定屹立的特性而向地下發展院落,形成地坑窯院(圖1)。而土壤的熱傳導能力較差,地坑窯洞頂部及側壁皆有厚土層覆蓋,使得洞內溫度總是落后于外部變化,故地坑窯又有冬暖夏涼、恒溫恒濕等特點。為收集雨水,院中通常挖一口深約10米的滲井,井口上縮小成一小孔,比地面略低,這種井稱為窖。地坑窯洞是先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是地域地理、氣候適應性的產物,具有原生態建筑綠色環保、親近自然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