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共三百零五篇,但《毛詩敘》有三百一十一篇,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認為孔子刪定的這六首詩在三百一十五篇之內,其中有六篇是描寫“笙詩”的,所謂“笙詩“,就是用吹笙來奏的詩,有聲無辭。春秋末期,是禮樂文化走向衰亡的時代,這六首“笙詩”遭遇戰國及秦而亡佚,(文獻統考 馬端林(元)卷一百七十九·經典考六)《詩經·小雅》中對西周到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的這種社會現象有較多反映,包括從階級矛盾內部的激化、宗教法制的衰敗,祭祀樂器和祭祀規模的變化等社會現象,都有所反映出來,因此,《詩經》在當時具有很強的社會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