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漢代墓室壁畫中 現實與傳說的交疊延展
發布時間:2015-11-26 11:29:16
天象,不完全等同于今之天文氣象,其本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天”的圖像。秦漢之間雖然已有天象學,但仍與祭祀占卜有著密切關聯。殷商時期的卜骨刻辭多有日食、月食、彗星等天文現象的記載,且用以祈禱天神、地示、人鬼。《易·系辭上》:“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直至兩漢時期,通過《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對天文現象作出較為詳細的總結,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天象學”。《二十八宿天象圖》是我國迄今所見最完整的大型彩繪天象圖壁畫。畫面上部代表天空,下部代表大地。天空以日月星辰、祥云和仙鶴為主,輔繪二十八星宿、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星宿和四神之說代表著兩漢儒學中盛行的陰陽五行、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靈憲》載:“星也者,體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錯峙,各有所屬……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備矣。” ⑤《史記·天官書》:“仰則觀象于天,俯則法類于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三光者,陰陽之精,而圣人統理之。”⑥可見,漢代的天象圖雖關乎農耕生產,用以測算農時,但更注重天象與人事、天道與人道之間的互相映射。如漢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即人的形體、氣血、德行、好惡、命運甚或喜怒與天數、天志、天理、天之冷暖寒暑相符,兩者相互感應交融,繼而死后世界的大門也必然通往“虎豹九關”的天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