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模因論的進化及翻譯教學有效性研究
發布時間:2015-11-26 16:47:00
從翻譯模因的進化,我們得出,不同時期或特定的文本下會產生不同的翻譯模因,某一翻譯模因要想存活,必須適應當時特定的條件。外語教學法也同樣適用于此。縱觀外語教學法,從最初的“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語法翻譯教學法(用講解語法和翻譯句子學習第二語言);到18世紀的“the Direct Method”直接法(以聽說第二外語為主,避免使用母語);20世紀40年代的“The Audio-Lingual or the Aural-Oral Method”聽說法(以句型轉換為主,聽說領先,通過大量的練習學習第二外語);再到60年代的“the Cognitive Approach”認知法(改進語法翻譯法,注重能力培養,注重語法教學);最后到70年代產生于西歐的“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際法(從已有的認知出發,強調學生學習的思維意識,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外語教學法的發展及變更遵循模因論的規律,不同時期,由于教學要求、社會需求等因素的不同,產生相應的適用于該階段的教學法。而這些教學法又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作用,相互扶持的,例如60年代比較流行的認知教學法就是在之前翻譯教學法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現在比較關注的任務型教學法也是在交際教學法的基礎上應運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