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玩具作為民間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富有地域特征的藝術樣式。陜西民間玩具有數種之多,泥塑玩偶、泥叫叫、提線木偶、布玩具、草編、花燈、風箏等,不同形態和質地的玩具都代表著獨特的審美特征。目前對民間傳統手工藝保護及有效開發主要集中在文化系統和民間組織中,在多元化的美術創作態勢中,民間手工藝資源如何為現代審美教育所用,成為高校教學改革中提出的新課題。在經典的美術實踐教育和當代的新媒體教育并存的環境中,傳統的民間美術教育不予理睬,盡管政府部門一直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獎勵力度,但作為擁有高素質人才和創新力量的高校,對于民間手工藝的傳承和開發一直留于形式,僅僅在“美術史與美術理論教育涉及的民間美術內容較少且十分淺顯,很難使學生對民間藝術有深刻的認識和深入的了解,又加上重洋輕土的觀念,民間藝術不易被人所重視,有些看似熱鬧的背后又往往流于獵奇或表面化的認識。”[2]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民間玩具手工藝,就是要將這種傳統手工技藝有效納入美術教育體系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形成長期穩定的制度環境和制度保障。作為文化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高校應當在整合民間玩具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基于弘揚本土文化,促進學生美育與智育的協調發展,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的人生技能,提高全民對傳統民間玩具手工藝的全面認識、保護、尊重和繼承,在高等學校深入開展民間美術手工藝課程教學研究工作刻不容緩,同時為全面完善相關美術課程開發,深入教學體系改革提供了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