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陜西省涇陽縣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紀實
作者:本刊記者 范希望 通訊員 王德華
發布時間:2015-11-19 16:38: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既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大障礙,已經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根據權威調查,我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缺失、家教缺失、監護缺位等原因,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較大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封閉、冷漠、自卑、孤僻、易怒等性格特點,影響學習,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如何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早已是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務。
近年來,縣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曾經被命名為“全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縣”的涇陽縣,十分重視做好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他們及時出臺了《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實施方案》,建立了“黨政統籌、部門聯動、鎮級負責、學校為主、家庭盡責、社會參與、兒童為本”的“七位一體”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長效機制。特別是他們創設的留守兒童親情聯系室、留守兒童夏令營和留守兒童“代理家長”等舉措,既切實可行又反響良好,基本實現了留守兒童在遠離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成長的美好預期。
今天刊發該縣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先進經驗,冀望能給其他類似縣區以借鑒,爭取全社會都來關注留守兒童問題。
涇陽縣云陽鎮初級中學學生馬瑞,今年14歲,這個暑假過得很快樂,很充實。她去了遠在千里之外打工的父母那里,和父母生活了30天,這是她三歲離開父母后與父母呆在一起最長的時間。之后,她還去了上海、南京、蘇州和杭州等大城市,參觀了上海世博園、中山陵、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用她的話說“這段時間過得很快,比以往任何時候似乎都快,當然也很有意義?!?/p>
和馬瑞一樣,一起來到父母打工的江蘇昆山,享受著天倫之樂,欣賞著華東城市美麗風景的,還有50多個涇陽縣的農村娃娃,他們的年齡不一,但夢想一致,收獲多多。相信這次千里之外的親子團聚夏令營活動會讓他們終生難忘。
“沒想到,我們遠離家鄉十多年,親情在此相遇,我們沒想到,沒想到?!瘪R瑞的父母一個勁地這樣重復著說,幾十位團圓在昆山的涇陽籍打工子弟無不感慨萬端,打心眼里感謝縣委縣政府對他們的關注、對孩子們的關愛。他們壓根沒想到的,縣委縣政府卻做到了。
黨政齊抓助民生 親子圓夢夏令營
涇陽縣位于關中平原腹地,屬涇河流域灌區,歷史上號稱關中地區的“白菜心”,但是傳統的抱殘守缺思想曾經一度束縛著農村許多人,靠一畝三分地來養活一大家子十分緊張,生活上沒有多大改善,有的家庭收入捉襟見肘。
走出去, 南下或者東去打工,一時成為不甘寂寞的年輕人的共同愿望與行動,于是形成了一股打工潮,他們遠赴廣東珠三角、華東長三角,有的還到了西藏、新疆等地。他們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里謀生糊口。辛勤的勞作也得到當地社會的認可,“涇陽紡織”、“涇陽機電”、“涇陽保安”都成了當地叫得上的品牌。有的兩口子常年在外,甚至幾年才回家一次,難得看望老人和小孩。孩子們很多時候,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才能感覺到父母的存在。當別的孩子都在享受與父母的天倫之樂的時候,這些孩子卻被留在鄉下,“留守兒童”這個叫人同情的名號便落在了他們的頭上。
有爸媽的孩子像朵花,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似棵草,而且這些“小草”好多都“荒蕪”了。據統計,2013年以前,涇陽縣的留守兒童有三千多人,他們基本上都是由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親屬照顧。親情的缺失,導致大部分留守兒童形成了自卑、抑郁、厭學、缺乏自信等性格特點,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與生活。
近年來,涇陽縣婦聯、關工委想方設法幫扶留守兒童與留守家庭,經常組織一些公益活動,諸如致家長的一封信、提倡在外打工子弟每周至少和孩子通一次電話、每月與班主任溝通一次、每年至少回來和娃見一次面等“三個一”活動;圍繞怎樣教育孫子孫女,培訓了不少爺爺奶奶;組織留守兒童代表在縣域內的安吳青訓班、李儀祉紀念館等10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同時,號召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發動企業捐款捐物獻愛心,為留守兒童送去了絲絲溫暖。但如同手執電暖寶,溫在手里,難暖心頭。由于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家教缺失、監護缺乏,他們的學習和心理健康問題依舊沒有大的改善,有的問題還越來越嚴重。
2014年5月,距離縣城較遠的涇陽縣口鎮,由縣婦聯組織的愛心企業為留守兒童獻愛心贊助現場會在此舉行,縣委書記陳萬峰帶領縣婦聯、教育局、關工委負責同志一起前往,并走訪調研。大家看著留守兒童家里年邁的爺爺奶奶行動不便,以及娃娃們個個期盼與憂慮的眼神,再加上聽到許多娃娃厭學,經常在家里和老人斗氣合不來,再一問“多長時間能和父母親聯系一次”,得知“半年也打不了一次電話”時,陳書記一陣酸楚,心里不是滋味。
一回到縣上,他馬上召集婦聯、教育、財政、關工委等部門領導一起協商,在分析中認為,必要的扶貧資助解決了許多表面的問題,心理的、學習的諸如成長路上的許多問題得不到解決才是根本問題。“有些家里并不窮,但是娃的成長環境不行,育人的措施沒有落實!”這是陳書記感到最為焦慮的。
暑期已至,在人們孩童時的記憶中,放假了意味著可以輕松愉快、開心玩耍了,既不用早起上課,也不用晚睡趕作業;既不用擔心老師的批評,還不用顧及父母的嘮叨,這是多么快樂的事情!但對于留守兒童來說,暑假時間長,他們除遠離父母外,還遠離同學和老師,心里自然更加思念親人。思念的感覺總是十分難受的!
去年7月24日,涇陽縣城最大的廣場——涇干湖廣場上,留守兒童夏令營開營儀式在熱烈的氣氛中開始了??h上四大班子的領導與20多個部門的負責人在陳書記的帶領下,特意來為小朋友們及帶隊老師送行,咸陽市政府主管教育的副市長孫亞政也專程趕來,將“涇陽縣留守兒童夏令營”的營旗授給領隊手中。
這次夏令營是縣上專門為留守兒童開辦的。營員來自全縣不同的學校,父母都在廣東東莞打工。
26日上午,廣東東莞, 30名涇陽籍留守兒童用過餐后來到他們入住的賓館會議室,這時候他們的父母早在這里等候多時,一見到孩子“眼下長這么高了!”不少家長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抱起自己的寶貝,眼淚頓時流個不停。
親情團聚會上多數人眼里都閃著幸福的淚花。
孩子們短暫的團聚之后,第二天,自覺地歸隊,前往虎門鎮——登上威遠炮臺,擁抱大海,參觀了海戰博物館,領略了當年中國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悲壯情景。
深圳市沙頭角海濱,“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明思克航母,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以航空母艦為主體的軍事主題公園,同學們第一次登上艦艇,零距離接觸航母,眼界大開,還依次參觀了東莞科技館,體驗了近 20項娛樂項目。
“農村娃娃大多為第一次坐火車,出遠門到大城市,陌生,膽怯,好奇,幾天后,回來路上和工作人員混熟了,還有些不好管了?!迸惆榈睦蠋熒钣懈杏|地說。
其實,這些留守兒童眼界開了,漸漸覺得自己長大了,成為有人管有人愛的幸運者。
縣教育局關愛留守兒童指導中心抽出專人陪伴孩子們一路南下,與長年在那里務工的親人們團聚,共敘天倫,共同體味著夏令營的快樂、溫馨和美妙。
今年7月6日上午,又是涇干湖公園廣場。涇陽縣舉行了第二屆“傳遞溫暖,愛心筑夢”關愛留守兒童親情夏令營啟動儀式??h委等四大班子主要領導;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各鎮各部門主要領導,留守兒童和臨時監護人、所在學校負責人以及夏令營工作人員到場為51名留守兒童送行。縣長張渭親自將營旗授予留守兒童代表趙斌,并宣布夏令營正式開營。孩子們乘火車來到了父母集中打工的昆山,和父母團圓在一起時間很長,有的直到下學期快開學才返回。
兩次大型關愛親情見面會、兩次夏令營,都是由涇陽縣委縣政府出資安排,免費為大家提供一切便利。目的是喚起社會重視,最終希望外出打工子弟無論掙錢與否,都不要忘了家鄉,不要忘了在老家留守的兒女和老人,不要忘了他們的根!
校校建起“親情室” 親子千里可“視頻”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督促下,該縣成立了由教育、婦聯、財政等15個單位組成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小組,建立縣級領導定點聯系留守兒童制度,同時還完善落實聯系卡、教師結對幫扶包抓、監護人培訓、定期親情交流、特別關愛、法制教育培訓、安全保障等七項制度,到目前,全縣建成指導站12個,兒童成長家園3所,家長學校171所,共結幫扶對子1570對。
去年暑期,為了便于留守兒童平時和父母親近距離接觸,使親情永葆常態不降溫,涇陽縣委縣政府斥資70萬元,為全縣130所有留守兒童的學校建立“親情聯系室”,配備了所有的設備,并有專人負責指導使用。聘請專家對近千名留守兒童進行互動式體驗培訓,使他們人人都能在短時間內接通視頻電話,進行親情交流。
不久,涇陽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實施方案》,由縣教育局牽頭,學校出面,教師身體力行深入一線當主角,來完成真正從根上關愛幫助留守兒童。教育局確定1000名黨員教師與1000名留守兒童結為“1+1”幫扶對子,當好“代理家長”,做到“四個優先”。即學習上優先輔導,為留守兒童制定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建立進步檔案;生活上優先照顧,對他們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活動上優先安排,鼓勵留守兒童多參加集體活動或者根據他們的特點單獨開展一些活動,既愉悅身心,又培養獨立生活能力;物質上優先照顧,根據季節變化,不定期給幫扶兒童給予物質獎勵,使他們享受到溫暖。
逸夫小學是縣教育局直屬學校,學生父母長期在外省打工的有15個,實際上加上父母在外打零工的不下100多人,校長宗曉燕說:“每周四下午四點多,大課間成了留守兒童在‘親情室’集中聯系的時段,‘媽媽,我想你們!’‘你要好好學習,聽爺爺奶奶的話,有人欺負你,你就給老師說!’ 這是親情室溝通的最常用的家常話。說著說著他們就都流淚了?!睘榱俗屵@些娃娃隨時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學校在許多文體活動中盡量為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在參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得到快樂。有的當上班里的小組長,有的成了校園的快樂廣播員和自主社團的負責人,有的還是每周升國旗儀式的小主持人??吹嚼蠋熗殛P心他們,孩子們打開了心靈的窗戶,個個變得比以前自信多了。
采訪中,縣教育局局長茍俊濤對記者說:“去年十月,我們特意向全縣3000余名在外打工者發出了《一封信》,倡導在外務工人員一周至少與孩子通一次電話,一個月至少和老師聯系一次,一年至少與孩子團圓一回?!蓖瑫r,教育局還利用六一兒童節,加大力度走訪慰問留守兒童。為三個留守兒童家園配備了臺式電腦,為留守兒童集中的英才學校配備了手提式電腦,大大方便了孩子和家長視頻交流。
記者走進云陽鎮初級中學。這是鄉村里人數規模較大的學校,走廊上方書寫著世界名人名言,柱子上展示著每一個留守兒童的照片,書寫著他們的不同心愿,一張特殊的全家福照片掛在“親情聯系室”的門口上方。這是31名留守兒童和代理家長的合影。校長辦公室隔壁就是“留守兒童親情室”,同時還是 “心理咨詢室”。室內的布置充滿了溫馨和親切感。網絡視頻、固定電話、打印機樣樣齊全,方便每一個留守兒童、代理家長與留守兒童的父母聯系。墻壁上懸掛“留守兒童關愛組織機構和職責”、“留守兒童親情聯系室管理制度”、“心理咨詢制度”、“愛心家長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和“管理員職責”。據了解,學校定期召開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和幫扶教師見面會,建立有留守兒童檔案,制訂有留守兒童幫扶計劃、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制度、留守兒童溝通交流制度等,同時配有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員,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關愛留守兒童的日常工作重頭戲,由婦聯、關工委實實在在地轉移到了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
特別孩子特別愛 “代理家長”來撐臺
留守兒童是一個比較特別的群體,對他們的教育也需要特別的費心。涇陽縣推出的留守兒童“代理家長”制度就是一個獨具匠心的設計,它要求每個有留守兒童的學校,聘請優秀的班主任、優秀教師作為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留守兒童是女孩的“代理家長”一般由女教師擔任),縣財政每年出資100萬元用于補貼和獎勵擔任“代理家長”的教師。2014年,全縣共有776名“代理家長”(“愛心媽媽”或“愛心爸爸”)得到表彰獎勵。
推行“代理家長”已經成為每個有留守兒童的學校的一項制度??h教育局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指導中心”,制定實施細則,對“代理家長”的培訓、聘任、職責履行、考核、獎勵及解聘等進行規范,要求他們必須做到“三知”、“三多”和“三溝通”。要從孩子生活、學習、行為習慣、安全等方面對孩子全面進行教育引導,具體做到“五個一”: 每周在“代理家長”家中居住生活一天,每周指導、聯系、輔導作業一次,每月與留守兒童父母、臨時監護人、任課教師聯系一次,每學期制訂一份關愛工作計劃,每月向學校分管領導匯報關愛幫扶情況,同時具體負責留守兒童檔案的完善,使代理家長真正成為留守兒童生活中的知情人、學習中的引路人和成長中的保護人,確保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教育局關愛指導中心按照“代理家長”工作任務,對他們的履職情況每周進行量化考核,月底進行小結,每學期進行期末匯總。各學校采取了“愛心家長”自評與學校推薦小組聯評的形式,并將考核結果在學期末上報,同時,考核為一級的“代理家長”經過篩選,由教育局進行年終表彰,責任心不強、履職不認真的取消其“代理家長”的資格。
暑假前,記者在涇干鎮吉元小學看到,他們正在為開展家訪活動而奔忙。校長費小寧親自帶領校委會成員、“代理家長”走村入戶登門家訪,和臨時監護人面對面的交流學生成長與進步,并組織臨時監護人學習縣局暑期安全教育文件,強調學生的防溺水、防觸電、防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安全知識。并要求臨時監護人及時反饋孩子在家情況,和學校多溝通常聯系,共同教育好孩子。
家訪場面讓人難以忘記。當她們進入吉元村,遠遠看到歡迎的人群,孩子們雙手捧書寫著“熱烈歡迎老師”幾個鮮紅大字的牌子。走進家門,整齊地擺放著準備好的茶水和凳子,爺爺奶奶連聲說“歡迎!歡迎!”大家特別感動,像一家人無拘無束坐在一起交流。據說,像這樣的家訪活動,學校堅持每學期開展3次,要求愛心家長每月家訪2次,并向學校匯報家訪情況及效果等。
為了增長留守兒童的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興趣,假期里,學校還組織留守兒童參觀附近的生態園、苗圃,讓他們認識許多花草樹木,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同時教育他們愛護花草樹木,知道這些花草樹木的美麗是要靠辛勤勞動的,告訴他們勞動光榮,勞動可以創造一切。
“我們不再孤單,我們生活在留守兒童的樂園?!边@是距離縣城較遠的云陽英才小學校教學樓上的一幅標語,這是全縣留守兒童最多最集中的一所民辦學校,同時還兼辦著幼兒園。這里聚集著留守兒童80多人,若加上父母在省內打零工的兒童就有近300人。由于缺少老師,他連教職工算在內每人包兩個學生做起代理家長?!叭思野盐摇站帯?!”副校長雷紅軍深有感慨地說,“我妻子劉巧珍喜歡孩子,把六畝地的菜一收,靠賣菜積蓄的錢,就地辦起了這所小學附帶幼兒園,她還把我從汽車修理廠也拉了進來,她管教學當校長,我的任務是管后勤服務。”據了解,這所學校開辦18年了,靠滾雪球不斷發展壯大,現在固定資產達200多萬元。學校不但收費低廉,而且還為不少家境貧寒的留守兒童減免了學雜費。
“愛心媽媽”作用大 關愛呵護賽親媽
云陽鎮初級中學31個留守兒童各有一個代理家長,21個“代理媽媽”,10個“代理爸爸”。主管政教的副校長蔣海艷身兼多職,同時也是一位“代理媽媽”。學校里規定,每周二周四晚自習時間,是留守兒童與家長聯系、親情見面時間。孩子們起初在老師的帶領下與在外打工的家長視頻見面,多少還有些拘束。后來蔣海艷將這一管理任務交給了八三班班長馬瑞,同學們自主管理,聊天十分自然。他們在代理家長的呵護照顧下,個個進步很快。
六年級四班的張禮潔出生八個月大就離開父母,一直靠爺爺奶奶撫養,她的性格很膽怯、內向。蔣海艷決定“承包”這個學生,做她的“代理媽媽”。
“你父母多少天看你一次?”蔣老師問?!懊磕甏汗澔貋硪淮危恢芎缶妥吡??!薄拔液芟胨麄?”張禮潔說著就哭起來?!耙院笪揖褪悄愕膵寢?,她能做的,老師我一定做給你”。蔣老師及時給了學生安慰,并在班上強調:“誰以后再欺負張禮潔,我是她媽媽,我就會收拾誰!”這次給張禮潔著實長了志氣。
盡管寄宿制學校的德育工作是繁雜無序,從周一早上到周五放學一刻都清閑不了;盡管每周有11節課,但蔣老師還是時時牽掛著自己的“女兒”,利用一切機會關注她。
為了讓禮潔和其他孩子一樣,能積極向上、快樂生活,蔣老師盡其所能地幫助她樹立信心。每次巡課,她都會在張禮潔的班級多逗留一會兒,詢問她的學習、生活情況,這個時候,她的目光總是充滿憐愛的——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她的肩膀、翻翻她的作業;她曾經電話聯系孩子遠在江蘇的父母,以便共同教育好孩子;她多次聯系張禮潔的爺爺,詢問孩子在家的情況,讓他有事隨時找自己;在禮潔的班主任請假的日子里,蔣老師盡可能地給她創造展示的機會——讓她負責班級展板的布置、家長會時讓禮潔負責家長的接待工作……
用蔣老師的話說就是,“咱也有娃,將心比心,咱不能叫娃再孤單下去!”開始張禮潔在蔣老師面前說話眼睛都不敢正視,飄忽來飄忽去,一年以后,她變得自信開朗起來。
現在的禮潔,盡管她還倔強地說自己“不想爸爸媽媽”,但她還是會每周給爸爸媽媽打電話讓他們不要太累了,她會聽爺爺奶奶話的;她已經完全適應了學校的寄宿制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強;周末,她會替爺爺奶奶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洗衣服、做簡單的飯菜、打掃房間,甚至下地幫著干農活……
禮潔面對記者再三問話,終于開口了,她說她慢慢長大了,一定會管好自己、好好學習的,并且盡可能地讓爺爺奶奶放心。這個暑假,她還在偷偷地自學畫畫。她說,一定要實現自己的夢想,當個畫家,給爸爸媽媽畫一個溫暖的家,讓他們不再辛苦地外出打工,讓全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劉君玲,云陽鎮中學物理老師兼八年級三班班主任 ,她關愛的“女兒”是內心脆弱,最需要愛的馬瑞,特別當馬瑞生病的時候,劉老師用愛感化她。
去年冬天下雪時,道路結冰,馬瑞在放學回宿舍時候摔了一跤,腿摔傷了。天快黑了,劉老師和政教處的幾個老師迅速把她送去醫院治療,路上,馬瑞一聲不吭,到醫院治療的時候馬瑞忍著疼痛,盡管眼淚在眼眶里打轉轉,還是不吭聲。劉老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就像摟自己孩子一樣把她緊緊摟在懷里,安慰地說:“馬瑞,想哭就哭吧!別怕,有老師呢!”
后來回到學校,劉老師安排幾個樂意幫助馬瑞的同學輪流接送她上學、放學,買飯等。經過大家的精心照顧,馬瑞很快就康復了,并沒有耽誤期末考試。之后,馬瑞在學習上更加努力,性格也變開朗了。
“準媽媽”帶出“小助手”,
做人育人雙豐收
吉元小學任翔老師從2011年9月開始從教,今年所帶的四年級學生個個有個性,她發現班里有幾個孩子不太一樣。他們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每一個都讓人心疼。許珂欣最后一次見到爸爸是小學一年級入學報名時,報完名爸爸就遠走他鄉,這么久一直沒有回來看過孩子;尉夏軒、岳天宇還好一點兒,爸爸媽媽一年回來一次,由爺爺奶奶代為照管。思前想后,綜合考慮了各個孩子的情況,她選擇了許珂欣。
珂欣是一個自尊心極強、很要強的一個孩子,跟別人不比吃穿用度,也愿意幫助別人。但是細細觀察有時候她與同學相處,脾氣暴躁,言語上總會或多或少傷害到別人。為了改善她的性格,任老師特意在分配小組成員的時候,給她安排了幾個比較溫順、靦腆的組員,希望大家能夠做到性格互補,效果是不錯的,在珂欣的帶領下,這個小組學習氣氛濃厚,珂欣變得溫順了,那幾個靦腆內向的同學也開朗了;小組值日的時候珂欣也能合理分配勞動任務,大家各司其職認真值日。
在選擇英語學科代表的時候,任老師特意安排珂欣來擔任。每天早上的操前讀時間,都是小助手珂欣帶領全班同學讀書,甚至個別輔導她都做得有模有樣。
任老師帶一個班的語文課和兩個班的英語課,批閱的作業量較大,珂欣會主動幫老師批閱檢查同學們的練習作業,每一處錯誤都會細細勾畫出來,在旁邊寫上正確的。她一絲不茍的精神及很工整的英語書寫,感染了其他同學,大家的英語書寫都有明顯進步。
班里有一個學困生,因為基礎太差,考試成績總是個位數,同學們都不愿意與他當同桌,幫扶他。任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嘗試與珂欣溝通,希望她能幫扶這個學生。珂欣稍顯猶豫卻還是答應了,老師覺得自己有點為難孩子了,可是當看見他倆為學習忙碌的身影的時候,任老師覺得找對人了。早讀到了自讀英語時間,珂欣就帶著他一句一句讀,及時糾正發音;到了語文早讀時間,就帶著他抑揚頓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下課了,其他孩子出去玩,珂欣在幫他輔導作業、背課文、記單詞;提前到校,珂欣會督促他拿出作業,趕緊先幫他檢查一遍,能改正的及時改正然后再交作業。功夫不負有心人,珂欣的努力總算有了成果。這個學困生的成績由原來的個位數有了明顯的提高,期末測試語文英語都在六十多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這個班的英語成績由全鎮倒數第一變成了全鎮第二名。
與珂欣相處的這一年半時間,珂欣在改變、在成長,任老師在愛護、幫扶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誰也看不出她還是一位“準媽媽”呢。
“近一年的工作中,我除了老師的身份,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愛心媽媽。雖然我還是個未婚的小姑娘,卻對這個稱呼滿心歡喜,對這份工作盡職盡責,我很感謝學校給我這樣一次機會,讓我提前知道做‘媽媽’的快樂與職責。”像任翔老師這樣關愛班里的留守兒童,把特別的愛送給留守“兒子”,未婚就早早當上準媽媽的還有逸夫小學的張瑩、云陽初中的楊媛等許多年輕老師,她們用愛做一縷陽光,溫暖著留守兒童的心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這些代理媽媽、代理爸爸們視留守兒童為自己的親生骨肉一般,知熱知冷,四季相守,關愛有加,不計得失,才保證了這個群體生活學習乃至心理健康等各個方面和正常的孩子一樣,同步發展,許多孩子的學習等方面都沖在了同學的前頭。
每個留守兒童,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會緊緊地牽動著老師的每一根神經,一張笑臉和點點滴滴的進步都深深地印在老師的心中。老師的關愛像一盞明燈,為他們驅散“孤獨和寂寞”,伴著他們勇敢前行。
親情鄉情公仆情 留守兒童總關情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涇陽縣已經建立了“黨政統籌、部門聯動、鎮級負責、學校為主、家庭盡責、社會參與、兒童為本”的“七位一體”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長效機制,實現了留守兒童在遠離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由于該縣采取的措施得力,抓得緊,落得實,留守兒童的數字從2013年前3000多人減少至現在的800余人。
記者發現,該縣正在擴大教育培訓范圍,教育在外的家長們轉變觀念,多給孩子關愛,無論走多遠,都應該常與孩子聯系,多抽時間回家看望,多監管和教育孩子,讓他們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成長起來。許多學校把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延伸到假期。舉辦了諸如集體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集體勞動、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生等有意義的活動,不斷培養孩子們的歸屬感。一些學校還開放學校的圖書室、閱覽室,以及乒乓球室等場所,讓留守兒童有地方學習、娛樂, 一些村級組織也發揮了補充作用,經常組織有意義的活動。村級圖書室、活動室等場所,每天向留守兒童免費開放,讓留守兒童暑期有了好去處。
“父母外出打工,說明咱的經濟實力不行,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趨勢,就要增強自身的發展實力,鼓勵支持他們在家門口奮斗、回鄉創業?!睕荜柨h人民政府縣長張渭如是說。他向記者透露,該縣正在想方設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措并舉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盡量以寬松的環境使大量的勞動力在家門口獲得更多效益,徹底改變他們外出打工的命運,使親情不再遠隔千山萬水,讓孩子們不再成為“有父母的孤兒”,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穩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