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初中英語學習的 發展性學力培養的嘗試
作者:江蘇省海門市貨隆初級中學 梁春榮
發布時間:2015-11-18 11:24: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研究背景
最近筆者關注一種現象:在相同的學習環境中不同學生的不同學力的體現。筆者任教班級中近三分之二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家長在外打工的不利因素影響下,部分同學的學習狀態處于“散漫”狀態:在家中失去教師的約束和家長的監督,學生對于當天的英語學習就失去了有效、積極的回應,進而產生“被動”甚至產生“被迫”的學習狀態,在這樣的學習習慣、狀態下形成的“基礎學力”差異性就非常大,這一現象的產生引起了筆者的思考:由于農村初中學習環境的特殊性,教師可以通過習慣的培養對“學力”水平進行微調,但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教師無法從本質上改變這一現象,那如何才能使學生在相對薄弱的學力基礎上具有發展性?筆者認為要從知識的關聯性與差異性著手。
二、教學展示
1.巧用關聯性進行詞匯教學。在日常教學中,筆者嘗試采用表格記憶法來鞏固學生的已有詞匯,比較常用的形式有“同義異詞”“同詞異構”兩種方式。
(1)如:在七年級第二學期學習“whisper”時,教師就建立關于聲音的記憶表格:
對于表示聲音的同義詞在表格中予以呈現,既把關于聲音的單詞聯系起來鞏固,又對每個單詞進行了比較,使學生理解單詞使用的環境;
(2)如:在學習“act”時建立如下記憶表格:
對動詞添加不同前綴或后綴形成相應的衍生詞并產生不同的意義,既直觀又有效,而且通過表格的對比性又記憶了詞匯的表達形式,使記憶更具有一般詞匯的應用性。
2. 巧用差異性進行語法教學。寫作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測試時占有一定比例,而寫作的優劣通常取決于對學習的語法知識運用程度的好壞,因此筆者在語法教學時通常植入寫作環節,因為寫作提供了語法的運用環境,語法又是寫作的工具,而一般的教學語法,通常是教師先講解語法然后進行實例應用,這種教學方式優勢在于通過針對性的練習進行語法鞏固,而缺點是缺乏了應用性,因此學生在應用語法時就不靈活,產生了“翻譯式寫作”,因此筆者在日常教學時作了一些新嘗試:如譯林出版社 7B Unit 6 Outdoor fun單元Down the rabbit hole教學時,我提出了“after Alice saw the cake,what happened?”的問題,此時學生脫離了書本的限制,展開豐富的想象,然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協作式寫作,通過小組合作,很多學生寫出了精彩的故事,激發出學生無限的創造才能。
三、結語
在家長外出打工,缺乏監管;學生內向,表達力不強;知識面狹窄;基礎知識不扎實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農村學生的“基礎學力”相對薄弱,如何在這薄弱的“基礎學力”中使學生的學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筆者認為要運用好知識的關聯性和差異性,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要發揮兩方面的“互補”作用:
1.知識的“互補”作用:學習需要采用獨立性學習與關聯性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每個知識點的學習是獨立的,而知識的整個過程又是關聯的,經過教師深挖知識的關聯性后,知識就具有“互補性”,進而產生新知識的“喚醒”作用,這種外在“互補”因素,使學生的學力得到驅動性鞏固與發展。
2.同伴的“互補”作用:每位學生存在著個性差異,這使得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差異性,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差異”,“以彼之長攻己之短”,利用同伴的優勢學力來彌補本身的短缺學力,這種內在“互補”因素使得學生的學力又產生了自主性鞏固與發展.
特殊的教學環境促生了農村初中學生相對薄弱的學力水平,這一現象的發生促使教師必須進行教學策略的改變,當我們讓學生從內、外兩方面使知識得到鞏固與發展,學生的學力也就具有了發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