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文化是影響班級成員的價值期待、思想觀念、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形成的文化環境與心理氛圍,屬于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地說,班級文化就是班級成員(包括學生和教師)在班級發展和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積淀、凝聚的,為班級成員普遍認同的一整套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倫理道德、思維模式、情感態度、審美情操、行為方式和學習方法的共同心理趨向及其物化表現形式。班級文化是學生個體人格發展的土壤,也是學生人格發展的營養源泉。健康的班級文化能夠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使學生在班級正確的價值取向、健全的規章制度、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心理氛圍影響下,學會負責、學會關心、學會遵紀守法、學會合作協調、學會為人處世。所以,班級文化建設是影響班集體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學校中,班級是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班級文化對學生個體的發展具有直接的制約作用。在農村,學校的教學設備比較落后,學生接觸的知識面都會受到條件和環境的限制,班級就是他們學習生活的最大一部分。因此班級文化建設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人格形成顯得更加重要。

一、建設班級文化的目標

按照教育方針和學校具體培養目標的要求,通過班級文化建設主要是營造一個和諧向上的班級,從而引導學生逐步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二、建設班級文化的途徑

1.教師發揮主導作用。

小學生的心理還未成熟,在做人做事上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引導。教師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應充分參與其中并發揮主導作用。

(1)班級規章制度。在班級組成初期,教師就應該參與制訂班規,使班規的制訂過程成為學生認識的提高過程和對班規的認同過程。班規的制訂應該強調“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先由全班同學共同討論擬出基本的規章制度,然后通過全班學生的認真討論修改,并經過班會表決通過,公布執行。經過這樣的程序制訂出來的班規,能夠代表學生的觀點,反映學生的思想,對引導和協調學生的言行能發揮更好的作用。其次,班級規章制度的建立應該體現全面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即班規的制訂應該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考慮為學生各方面的行為提供參照模式和評價標準,對學生扮演的角色及承擔的職責作出明確的規定。班規的表述應該盡可能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便于監督執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訂的“一日常規”、“一周常規”、“每月常規”、“學期常規”、“學年常規”以及各種崗位的職責等,讓學生明確在規定的時間內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減少了學生行動的盲目性。再次,應該注意定期檢查評比規章制度的落實情況,通過定期的檢查、評比、獎懲活動,促進學生正確行為習慣的形成。

(2)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多樣的活動活躍班級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快樂。活動不僅豐富孩子的學習生活,也是班級文化形成的基礎。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孩子們不僅體會到了集體的溫暖,也無形中對班級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3)改變評價,弘揚個性。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拋棄用成績來衡量一切的觀點,對待學習有障礙的學生更應該用耐心和愛來引導他們,看到他們身上的特色。

2.學生發揮主體作用。

(1)人人參加,人人動手。在班規制訂方面學生要積極參與,認真思考,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在班級的美化宣傳上更要發揮主體作用。例如:在班級板報、圖書角等方面要做到“人人參加,人人動手”。

(2) 班干部發揮重要作用。班干部是一個班級的核心力量,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班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參與到班級文化建設中;其次班干部要起到榜樣的作用,幫助那些學習生活上有困難的同學,使他們感受到班級的愛和力量,從而參與到班級文化建設中。

總之,良好的班級文化能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向上,對學生身心發展十分重要。班級文化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在班級文化形成的過程中要教師和學生齊動手齊動腦,人人參與,人人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