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作文教學一直被困在一個舉步維艱的尷尬境地。學生提起作文心里發怵——無話可說;老師批改作文心里犯難——無處落筆;家長聽見作文心里發愁——無計可施。于是,各種輔導書、輔導班乘虛而入,但治標不治本,效果自然不佳。難道作文教學真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嗎?筆者反復思考探索,能不能從一年級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呢?實踐證明,從一年級開始就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讀寫訓練,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而這一切的背后沒有什么秘訣,只是遵循了一條古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一、提前閱讀,大量積累——厚積薄發

心理學研究證明,六七歲的小學生正處在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求知欲強,既具有豐富的情感,又具有形象的思維。如果我們錯過了這一大好時機,就會遏制這種求知的天性,將會導致失去培養閱讀能力的最佳機會,將會導致閱讀能力的喪失。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時機,及時引導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教學生從一年級第一個月學完拼音后,就開始讀書。先從拼讀一句話開始,逐漸擴大為讀一段話。學生們從拼讀中發現了,讀書可以讓他們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情,讀書過程充滿了無窮的樂趣,于是他們對讀書產生了興趣。我借機因勢利導,利用早自習和下午上課前的時間給他們讀兒歌、讀童話故事,用優美的故事感染和吸引他們。這樣一來他們對聽老師讀書感到不滿了,因為每次老師總是讀一點,聽得不過癮。如果自己能讀書該多好??!學生們的讀書欲望被調動起來,我就從圖書館里借來拼音讀物,鼓勵他們自己試著用拼音去讀。請讀得好的同學讀給大家聽,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我還在家長會上講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請家長每天抽時間傾聽孩子讀書,以獎勵的方式給孩子們購買兒童讀物。在家長們的支持下,我們班的學生不但有了愛讀書的好習慣,而且許多同學有了自己的藏書。為了鼓勵學生們讀書,我還利用他們好表現的天性,每天安排他們輪流上臺進行朗讀表演,使他們覺得會讀書是一件很光榮的事,讀書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我堅信,這些用書“泡”出來的孩子一定會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表現出不同凡響的語文素養,會使他們受益終生。因為學生在書中“泡”久了,必然會沉積出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提前寫作,大量練筆——熟能生巧

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好表現,不畏懼的心理特征,降低寫作要求,從心理上消除寫的恐懼。首先我找準書本這個突破口,蘇教版一年級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可以進行仿寫或者續寫,于是我抓住一切契機進行讀寫訓練。學生們大膽、新奇的想象令人驚嘆。尤其是他們那種無拘無束的想象,不落俗套的構思,讓人感到一種久違的,充滿童真、童趣的質樸文風撲面而來。

于是我因勢利導教他們脫離書本看圖編寫故事??磮D寫話的畫面是一個個靜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較單調,我們在引導孩子仔細觀察畫面的同時,通過向孩子提問問題,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使畫面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于是,用拼音夾雜著漢字的小文章一篇又一篇的出現了。我及時加以鼓勵,讓他們讀給老師同學聽,讀給爸爸媽媽聽。還在墻上張貼他們的作文,讓他們覺得自己會寫、寫得好,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寫作欲望,形成良好的氛圍。學生敢寫了,愛寫了,作文教學就有了施展的領地,就有了可塑的雛形。

三、讀寫并行,自由發揮——妙筆生花

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說到底無非是教會學生讀書、做文章。通過讀書明白道理、積累知識,通過作文抒發感情、表達愿望。讀書和作文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把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讀寫并行,雙軌并進,才能相得益彰,使語文學科創造最佳的教學效應。

實踐證明,學生有了閱讀的基礎和寫作的激情,再假以一定的時間,正確地引導他們發揮兒童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豐富的想象力,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進行創作,是提高學生作文興趣和質量的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只有重視兒童的早期讀寫訓練,遵循“厚積”而后“薄發”的古訓,并能持之以恒,必定會產生“妙筆生花”的效果!同時只要教師能給孩子們一塊肥沃的土壤根植,一片自由的天空翱翔,他們就一定能創造出非凡的成績,能描繪出繁花似錦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