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心理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日益關注的重點,其中兒童的心理危機又是兒童心理關注點的核心組成部分。筆者學校地處縣城,因為工作場所及教學對象的因素,對城鎮兒童心理危機的關注更為直接,而基于兒童成長需要及自身工作的責任感,也讓筆者意識到對城鎮兒童心理危機的干預,已經越來越成為成人尤其是教師需要關注的話題。因此,筆者以“城鎮兒童心理危機干預”為課題,重點就干預的現狀與策略進行了研究。一、城鎮兒童心理危機干預的現狀

就目前筆者所能掌握到的資料來看,目前城鎮兒童心理危機的干預現狀不容樂觀,主要體現為以下的兩個方面:

一是對心理危機認識不夠。筆者曾經遇到過一個例子:一位三年級的小女孩在路上看到一起慘烈的車禍之后,表現為害怕獨處,常常有驚悚的現象。于是家長或教師只是從心情安撫的方法入手,試圖通過給孩子買更多的玩具或衣服來解決問題。而事實上這是兒童在受到驚嚇之后,在自身對社會尤其是交通的認知方面出現了問題,其更多的應當是心理的疏導,而非物質或情感上的刺激。顯然,此事例暴露出的是社會對心理危機的高比例無意識。

二是心理危機干預的水平良莠不齊。當前城鎮兒童遇到心理危機時一般很少到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直接選擇干預,事實上也非常缺乏,而原因又非常復雜,此不贅述。兒童所能接受到的心理危機干預一般來自于學校,筆者所在地區的各個學校一般均配有心理咨詢室,但由于心理咨詢師都是教師經過一定時間的心理咨詢后持證上崗,真正的“實戰”經驗很少,即使偶有水平較高者,也難以形成面上的覆蓋。

當然,除此之外,城鎮兒童心理危機干預方面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此處不贅述。

二、城鎮兒童心理危機干預的策略

面對以上現狀,要想在較短時間內面對城鎮兒童切實需要的心理危機干預,策略就成為一個亟需研究的重點。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及對他人智慧的汲取,提出如下一些策略供專家同行批評指正。

策略一:掌握心理危機干預的一般方法。就筆者實踐而言,感覺行之有效的是“心理危機干預六步法”,即在與有心理危機的兒童進行接觸之后,通過確定問題、保證求助者的安全、向兒童提供支持、提出可驗證可變通的干預措施、制定干預計劃、獲得兒童承諾等六個步驟,以讓兒童能夠產生接受干預的安全心理,并對心理干預者產生心理和技術上的依賴。根據筆者所掌握的情況,城鎮兒童除非特嚴重的心理危機之外,一般心理危機都可以在此六步法的作用之下,由學校的心理咨詢師提供干預。

策略二:多進行案例分析與積累。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一定是建立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要想讓自身的干預策略變得有效,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與積累,以尋找到相對一般的規律掌握——實際上是對兒童遭遇危機之后心理變化規律的掌握,那心理危機干預一般可以進入一種輕車熟路的狀態。

策略三:家校聯動。筆者在研究中發現遵循“四段式信息掌握”,可以讓聯動變得更為有效。所謂“四段式信息掌握”,就是分四個階段分別收集學生在遭遇心理危機之后的恐懼心理表現、自愈心理表現、危機認識轉化表現、走出危機心理后的表現等。

以上三個策略的描述相對宏觀,但如果將其與具體的干預實例結合起來,會發現其基本能夠滿足當前城鎮兒童危機干預的需要。

三、面向兒童成長的心理危機干預

城鎮兒童的心理危機干預受到重視,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標志,在兒童的世界里潛移默化地滲透一種接受心理危機概念并坦率面對的認識,也是兒童成長的必要。本質上講,兒童危機心理的干預原本就是為了兒童更好地成長。

這里指出了兒童心理危機干預的一個出發點與落腳點:心理危機干預是一個技術活,同時更是一個良心活。心理危機的干預要從兒童成長的角度出發,從心理危機干預的技術入手,要排除非技術因素干擾具體的心理危機干預,更要防止個人私念對干預過程與結果造成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心理危機干預的過程中要理性看待家長有意無意的干預,這是本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認識。家長基于對兒童“成長”這一概念的不同認識,往往會對教師的干預措施造成消極影響,而彌合這一矛盾的策略,恰恰在于雙方要尋找兒童成長的共同支點。